科普文章

养蜜蜂邻居被蛰肿 蜜蜂蛰伤如何处理

2017-04-25 10:41 来源:99健康网

  如今百花齐放,蜜蜂变得十分的活跃。而人们也经常出去踏青。因此总是出现人被蜜蜂蛰伤的情况,那么你知道蜜蜂蛰伤如何处理吗?

  养蜜蜂邻居被蛰肿

  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来月,但是蒋先生双手上星星点点的红色伤疤,依然触目惊心。他是杭州竞舟路金成花园28号独栋别墅的业主,这些伤是他在捅自家庭院里的蜜蜂窝时被蜇的。隔壁13号别墅的主人在院子里放了几十个蜂桶,每年的分群季节,蜜蜂到处筑巢,被蜇的也远非蒋先生一人。

  有业主被叮得眼角肿到下巴

  昨日下午,钱报记者来到金成花园的别墅区。蒋先生的夫人余女士拿出一份众多邻居签名的材料。

  来到她丈夫受伤的樟树下——虽然蜂巢已被破坏,但是树干上还残留着白色蜂蜡。“分出来的蜜蜂窝被我们发现时已经有40厘米粗,六七十厘米高了……几万只蜂飞起来。他两只胳膊马上就肿了。”余女士说。

  这并不是蜜蜂第一次在他们家筑巢。“每年四五月,蜜蜂会分群。新蜂王带着工蜂,像黄色龙卷风一样,我们家不同的地方就筑了十几次窝了。”

  余女士是2009年搬进金成花园的。当时她就发现隔壁13号邻居的院子里摆了几只蜂桶。虽然有时候晾晒的衣物上会被蜜蜂拉上点点屎尿,很难清洗,但是为了邻里关系,她只是把贵重衣物不晒在外了事。

  “没想到后来越养越多,现在变成了二十几个桶,还有人定期上门收蜂蜜。蜜蜂也无孔不入,即使门窗都关严了,它们也能从空调孔的缝隙往里钻。”余女士说。

  和养蜜蜂的邻居沟通?但对方不和她正面接触。

  而被蜜蜂蜇伤的邻居却在不断增加,老人和小孩都有。一位杨女士说,更换纱窗也没起作用,她这才发现,即使细小如移动窗的排水孔那么小的洞,蜜蜂也能进来。尤其是晚上,“连开不开灯,都得考虑一下了。”

  钱报记者从物业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去年五月,一位60多岁的别墅业主被叮得从眼睛到下巴都肿得很厉害,治疗花了近两千元。

  走近13号别墅,一阵翅膀扇动的嗡嗡声传来。沿着围墙栅栏,摆放着一个个木质蜂桶,顶上还盖着蓑衣和铝制锅盖,看得出照料得很精心。数了一下,蜂桶有26个,不少蜜蜂在上面爬进爬出。

  蜂主答应社区处理掉蜜蜂

  金成花园物业的傅主任,自2011年起就在管理小区了。为此事,他曾给金先生打过电话,对方表示会注意一下。接下来,邻居投诉不断,金先生对上门劝说的保安队长说,蜜蜂有翅膀的,他又没办法管。

  傅主任说,毕竟在市区养蜂不合适,能不能移到乡下?“可是对方不同意,我们也没有强制权。”

  昨天,竞舟社区的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社区书记田蓉萍说,社区就这个问题,城管、农业、消防部门都找遍了,对方都表示小区养蜂,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4月24日上午,社区也给金先生打了电话,对方表示,愿意把蜜蜂处理掉,但是必须是对口的职能部门或是专业的养殖场上门接收。

  蜜蜂蛰伤的处理方法

  1.仔钿检查伤处,若皮内留有蜜蜂的毒刺,用消毒针将毒蜂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再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

  2.若被蜜蜂螫伤,因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故可选用肥皂水或3%氨水、5%碳酸氢纳液、食盐水等洗敷伤口。若被黄蜂螫伤,要用食醋洗敷,也可将鲜马齿苋洗净挤汁涂于伤口。

  3.若被蜜蜂螫伤,因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故可选用肥皂水或3%氨水、5%碳酸氢纳液、食盐水等洗敷伤口。若被黄蜂螫伤,要用食醋洗敷,也可将鲜马齿苋洗净挤汁涂于伤口。

  4.若有南通蛇药(季德肚蛇药),可将药片用温水溶化后涂于被蜜蜂蛰的伤口周围;或用紫金绽或六神丸等药研末湿敷在伤口处,有解毒、止痛、消肿的功效。

  5.如果有蔓延的趋势,可能有过敏反应,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民、扑而敏等抗过敏药物。

  6.密切观察半小时左右,如果发现有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音,要立即送最近的医院去急救 。

  如何预防被蜜蜂蛰伤

  1.到野外登山郊游时,避免经过没人走的草径、草丛,这些区域可能是毒蜂筑巢之所。山岩及树枝上也 要随时留心观察。有些蜜蜂是栖息在树枝上的。此外垃圾堆、花圃区也是蜜烽经常出没的地方,切记。

  到野外登山郊游时避免经过没人走的草径。

  2.阴雨天气蜂类多在巢内而不外出,因巢内拥挤容易被激怒而螫人,所以在山区行走时要特别小心、每年九至十一月雨季中登山郊游,须特别注意蜜蜂危害。

  3.登山最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浅色衣帽,避免深色、毛织品成表面粗糙的衣帽。裤子能够扎到靴子里最好。

  4.假如走到草深及膝,一面是悬崖的单行山路上,带头的领队要特别小心,因为地形险恶是毒蜂肇祸的 好场所。如果发现了毒蜂,最好的办法是绕道而行。

  5、发现蜂类从身边飞过时,最好站立不动,保持镇静、观查现场环境或让牠自行飞去、如果用手拍打,虽然毒蜂可能被赶走,但是后来的人也许就成为受害者。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