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教你对症识别急性乙肝!

2009-09-02 11:17 来源:99健康网

  什么是急性乙肝

  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肝脏感染性疾病。患这种疾病后,患者的血液具有高度的传染性。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

  一般以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作为诊断依据。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急性乙肝的分类症状表现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多缓慢起病,发热轻或多无发热常出现关节痛、皮疹。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本期平均持续5-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肝区痛、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本期持续2-6天。

  ●恢复期: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一般为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此型较多见,占急性肝炎的90%以上。症状较轻,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较软,有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暴发性乙型肝炎

  暴发性乙型肝炎不足急性乙型肝炎的1%。病情可迅猛发展,在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而黄疽尚不明显,或在典型的急性发病后,黄疸迅速加深,反复呕吐,逐渐出现其它肝衰竭症状。

  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可发生于任何一种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乙型肝炎中的发生率约2-3%,老年肝炎可达10%以上。

#p#

  急性乙肝传播途径

  (一)血液传播,如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等;

  (二)生活上的密切接触,如共用一个饭盒、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但前提是有皮肤粘膜的破损;

  (三)性传播,唾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四)母婴垂直传播;

  (五)医源性传播,如使用不洁注射器、消毒不严格的内窥镜以及不卫生的修牙、补牙等。

  急性乙肝的预后

  ●急性乙肝慢性化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5-10%,国内则有报道为18。7%-30。2%,甚至更高。

  ●急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其自然阴转率为85%,持续阳性率15%。

  ●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者均演变为慢性病乙肝及带毒者,如同时有e抗原转阳性,常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出现e抗体阳性者具有保护作用,但患者可呈慢性迁延型肝炎或带毒者。

  ●在e抗体持续阳性者中,亦有发展为肝硬化,持续“三阳”者最终有可能发生一定比例的肝癌。

  急性乙肝的特点

  (1)患者从来未感染过乙肝病毒。如果是乙肝带毒者,虽然发病也可能较急,但不能称为急性乙肝,而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急性发作”;

  (2)血液检测,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大,在500-1000单位之间或更高;

  (3)病程经过顺利,无需特殊治疗,一般不用抗病毒药,在6个月内可能可痊愈;

  (4)预后良好,如休息不好、滥用药、饮酒等,约有5-10%急性乙肝发展成慢性乙肝;

  (5)在6个月内,HBsAg、BeAg、HBVDNA可以转阴,并出现抗-HBs,获得对乙肝的免疫。

  (6)有一部分急性乙肝患者痊愈后,仍有乏力感。食欲差、肝区不适、暖气等,但肝功能正常,转氨酶正常,这不是慢性乙肝表现,而是“肝炎后综合征”。

  急性乙肝治疗原则

  极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仅需休息、饮食和一般对症处理即可恢复。但少数病人可复发,或移行为慢性感染。并无特异性治疗,主要强调对症和支持性处理。病情恢复主要是其自然结果,任何治疗都很少能缩短其自然病程。一些辅助药物的综合效果可能缓解一些症状,但疾病痊愈与特定药物无关。

  ●休息:有明显肝炎症状者,尤其是黄疸病例,需卧床休息,必须持续至症状和黄疽明显消退。随着病情好转,可以放宽其活动。轻症病人和一般的恢复期病人,无必要强制卧床,活动强度以病人感觉不疲劳为度。认为早期活动可促使复发和慢性化并无根据。

  ●饮食:无需特殊食谱,大多数病人以低脂高糖饮食较可口。在疾病初期,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较重,进食很少,应注意热量补充和液体平衡,可劝病人多次进食少量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食欲好转后可按口味配膳,无需特定限制。酒精性饮料始终应予禁止。

  ●药物:配合应用一些简单的对症和辅助药物;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