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新生儿硬肿症病理及症状是什么?

2012-03-31 22:48 来源:99健康网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cold刊ury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病因或机制或病理:

  1.早产儿和保温不足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生理特点是发生低体温和皮肤硬肿的重要原因。①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②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易于失热。环境温度低时散热增加,导致低体温。③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④棕色脂肪(brownfat)是寒冷时产热的主要物质,腋下含量较多其次为颈、肩胛间、中心动脉、肾和肾上腺周围,胎龄越小含量越少,代偿能力有限。正常状态下棕色脂肪不产热,腋温—肛温差(TA—R)《0;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腋温升高,TA—R≥0;重症新生儿因棕色脂肪耗尽,TA—R《0。因此,腋温—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⑤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为成人3倍),其熔点高, 低体温时易于凝固出现皮肤硬肿。因此,基于上述特点,在寒冷或保温不足时则易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 2.某些疾病 严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质消耗增加、热卡摄人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质的氧化产能发生障碍,故产热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热的条件下,也可出现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严重的颅脑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大于产热,出现低体温甚至皮肤硬肿。 3.多器官功能损害 低体温及皮肤硬肿,可使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引起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皮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如低体温持续存在和(或)硬肿面积扩大,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加重,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多于生后1周内发病。低体温和皮肤硬肿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1.一般表现 反应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活动减少,心率减慢,也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2.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指体温《35C。轻度为30~35C;重度《30C,可出现四肢甚或全身冰冷。 3.皮肤硬肿 即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硬肿常呈对称分布,其发生顺序依次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硬肿面积可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双下肢26%计算。严重硬肿可妨碍关节活动,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难。 4.多器官功能损害 重症可出现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检查或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动脉血气和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肌酐、DIC筛查试验。必要时可做ECG及X线胸片等

  诊断标准:

  有保温不足或可诱发本病的疾病,体温降低和皮肤硬肿即可诊断。依据体温及皮肤硬肿范围可分为轻度:体温30C-35C、皮肤硬肿范围《50%;重度:体温《30C、皮肤硬肿范围》50%,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应与新生儿水肿和新生儿皮下坏疽相鉴别。 1.新生儿水肿 常见于①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部,数日内可自愈。②早产儿水肿:下肢常见凹陷性水肿,有时延及手背、眼睑或头皮,大多数可自行消退。③新生儿Rh溶血病或先天性肾病:水肿较严重,并有其各自临床特点。 2.新生儿皮下坏疽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寒冷季节。有难产或产钳分娩史。常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枕、背、臀部等)或受损(如产钳)部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界不清楚并迅速蔓延,病变中央初期较硬以后软化,先呈暗红色以后变为黑色,重者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亦可融合成大片坏疽。

   预防:

  ①及时治疗诱发冷伤的各种疾病。②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③注意保暖:产房温度不宜低于24C,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预热的被毯包裹,有条件者放置暖箱中数小时,待体温稳定后再放人婴儿床中,若室温低于24C,应增加包被;小早产儿生后应置于暖箱中,箱温为中性温度,待体重》1800g在室温下体温稳定时,可放置于婴儿床中;在转院过程中应注意保暖。

相关标签: 新生儿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