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非药物治疗肺结核简介

2009-11-16 15:10 来源:99健康网

肺

  近年,由于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保健方针,肺结核的发病率已逐渐降低;又由于开展普查工作,能够及时发现病人,使其得到合理的内科治疗;加以疗效较佳的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因此需行外科治疗的病人日见减少。但仍有少数病人,由于未获得及时和适当的内科治疗,或因细菌产生耐药性,致使药物治疗不能收效,而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仅是综合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切除损坏严重的灶,或使病变肺组织萎陷,促进其愈合。手术本身往往不能消除所有的灶和结核菌,因此在手术前后应特别重视抗结核的全身疗法(应用抗结核药物,注意休息和营养等),方能提高治愈率,防止和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或病变复发。

  外科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肺切除术,其次是胸廓成形术。至于其他种类的萎陷疗法(如膈神经压榨术、胸膜外或骨膜外填充术)和空洞引流术等方法,近年来已很少应用。

  肺切除术

  肺切除术治疗,是将遭受严重破坏难以恢复的病肺切除,始于19世纪晚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甚高,因此未获推广。直至本世纪40年代,链霉素(1944)、对氨柳酸钠(1946)和异烟肼(1950)等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相继问世,使感染在手术前能够得到局限和控制,使残留病灶在手术后能得到治疗,加以临床医生对呼吸循环生理认识的不断提高,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等,该手术才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使90~95%的病例获得成功,手术死亡率仅1%左右。

  【手术适应证】

  (一)空洞型干酪样变溶解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形成空洞。如经正规内科治疗长期不闭合,特别是痰菌持续阳性、周围有坚厚纤维组织的厚壁空洞、有支气管病变而引流不畅的张力性空洞、直径大于3cm的巨大空洞,以及萎陷手术不能奏效的下叶或近肺门处空洞等,应及早考虑肺切除术。这是具有消灭感染源、防止扩散的积极预防意义。

  (二)毁损肺一叶或一侧肺有广泛的纤维干酪样病变,常伴有结核性和散在多个小空洞。该叶或该侧肺基本上已失去呼吸功能,多痰、咯血且长期痰菌阳性。如对侧肺无明显活动性变,肺功能和全身状况许可,应根据病变范围作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

  (三)结核性或狭窄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后遗症。如反复咯血、痰菌阳性或发生肺不张,需手术切除病肺。

  (四)结核球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包裹性干酪样坏死组织或结核性肉芽组织。如直径大于2.5cm,不能排除肺肿瘤,或痰菌阳性者,应手术治疗。直径较小、无症状、痰菌阴性和有条件进行定期随访检查者,不必手术。

  【手术禁忌证】

  (一)计划行肺切除范围以外的肺或支气管有活动性变者。

  (二)身体其他部位(肾、骨等)另有灶,虽经抗结核治疗,但仍未能控制者。

  (三)肺及其他脏器功能不能耐受手术者。#p#副标题#e#

  胸廓成形术

  胸廓成形术或称胸廓改形术,是一种萎陷疗法,即通过切除病肺相对应的部分肋骨,使胸壁内陷,病肺受压缩而萎陷,使其得以静息,有利于组织愈合和促进空洞闭合。同时,萎陷处血液和淋巴回流减缓,可减少毒素吸收,且局部相对缺氧,不利于结核菌繁殖。胸廓成形术是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较为常用的和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近30多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肺切除术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因肺切除术较之胸廓成形术具有术后康复较快、不出现胸廓畸形等优点,故常为病人和外科医师所接受。但对于需要外科治疗而不适于施行肺切除术的病人,胸廓成形术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因此,两种手术既有其共同的适应证,又各有其特殊的适应证。

  【适应证】

  (一)一侧上叶肺有慢性纤维空洞或大片纤维干酪病变,痰菌阳性,下叶亦有病变者。此种病例如行肺切除疗法,可能需作全肺切除,肺功能损失太大,且亦需附加胸廓改形术,以减小胸内残腔;如仅行上叶切除,也需附加部分胸廓成形术,以防下叶病灶因肺过度膨胀而恶化。

  (二)双侧上叶慢性纤维空洞,可考虑分期作双侧胸廓成形术。

  (三)一侧毁损肺,对侧无病变或病变已稳定,虽亦可作肺切除,但如病人一般情况欠佳,或估计肺切除有困难并有较大危险,可考虑施行胸廓成形术。

  【禁忌证】

  (一)渗出性或浸润性病变为主的。仍应采用以药疗为主的非手术疗法。

  (二)痰多或反复咯血、或为张力性空洞的合并支气管变者。

  (三)厚壁空洞、下叶或靠近纵隔的空洞。

  (四)结核球。

  (五)未成年病人。术后会发生明显的脊柱侧弯畸形。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