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媒体:高考安检似检疫未必能防作弊

2013-06-07 14: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不断升级“猫鼠游戏”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考试,作弊就如影相随,成为顽疾。当然,反作弊也应运而生。于是,作弊和反作弊就不断上演手段、装备与技术的“猫鼠游戏”。

  高考由于对于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所以成为作弊者想方设法获利的主战场。最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持续进步,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端,迫使考试组织方不得不断升级反作弊技术。只要愿意花费巨资,就能买到高科技作弊工具,运气好的话,就不会被查到。

  为了防范作弊,高考组织方就得强化安检。之所以必须强化安检,以严防高科技作弊,除了高科技作弊的快速进步和愈加猖狂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的社会背景,即对学历的异常重视。近年来,无论是大国企,还是私营单位,它们都越来越强调学历背景,这就导致考生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通过高考考取理想的高校,这样就能为今后的升学、工作,提前确立竞争优势。显然,对于考生及其家长而言,仅仅考取大学就满足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竭尽全力确保考上好大学,如能考上“211”大学,那就更好了。因此,可以想见的是,考不上专科的,需要通过作弊成功考上专科;考不上本科的,需要通过作弊考上本科;考不上“211”、“985”大学的,需要通过作弊考上这些大学。有需求就有供应,于是,高科技作弊的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毫无疑问,作弊明显违背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因此,反高科技作弊,整顿、治理高考环境,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公安部、工信部联合整顿治理高考高科技作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办公厅5月22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省级招委会统筹协调的作用以及联席会议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主动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三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考试公平和考场秩序。”

  客观而言,作弊市场之所以无法彻底整顿,根本原因是自私自利的人性在作祟,以及整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自私自利的人性是不能根除的,因此,铤而走险就成为作弊者的必然选择。我们对作弊者惩罚力度尚不足以震慑到作弊者,特别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与外界勾结作弊,对他们的打击力度也依然不够,这也是导致高考作弊市场无法彻底整顿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科技作弊打击的难点,是作弊团伙总是不断更新、升级作弊技术与器材,而反作弊部门总是防不胜防,难以走在他们之前,而只能疲于应对。

  “协同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不用说,最严安检是为了防止高考电子设备作弊。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打破高考利益链,消除制度上的根源,各种技术上的“严防死守”,都很难真正治理高考考场作弊。

  高考考场引入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已有多年,据称主要是打击高科技团伙作弊,但引进这些技术手段以来,高考考场作弊现象似乎没有由此减少。比如,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被曝疑似泄题,后查明是考生将手机带进了考场,用手机拍照外传,而当时的考场就有金属探测仪。对于有探测仪,却可让手机大摇大摆进入考场,考试组织部门至今没有解释。

  其他一些省市也在探测仪的功能上大下功夫,但问题是操作探测仪的是人,如果打通人这一关节,经过“最严”的检测进入考场后,不是反而让监考人员放松了警惕吗?

  从近年来曝光的高考作弊案例分析来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考生、社会、家长,以至于当地教育部门都卷入其中。由于各个环节都被打通,里应外合,所谓的技术防患和严格监考,最终都形同虚设。

  对于考生、家长、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协同作弊”,有人认为这是诚信问题,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底线。但从本质上说,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教育部要求考生在考前要签诚信承诺书,可有多少打算作弊的考生把这纸承诺书真当一回事呢?高考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p#副标题#e#

  其一,对高考作弊的查处不严。客观而言,高考作弊的处罚力度近年来虽有加强,可还是存在地方政府部门自行组织调查、问责被淡化处理的问题。有舆论认为,这是因为我国缺乏一部《考试法》,导致考试作弊处理无法可依。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依照作弊的性质,完全可适用现行《刑法》的条款追究作弊者的刑责。作弊没有得到严肃处理,在于没有对每一起作弊事件,都按照司法原则,启动司法程序调查处理,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的,几乎都是当地教育部门,而教育部门作为考试的组织方,本就对考试作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是被调查对象,而不是调查者。

  其二,高考牵涉到地方的高考利益,形成了高考利益链条。我国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抓当地的升学率,主要就是在省内瓜分高考蛋糕,很显然,如果本地考生高考成绩好、升学率高,地方政府脸上就有光,这也是一些地方在高考监考中并不严格,甚至有教育部门官员主动参与集体作弊的原因所在。在这种环境中,有多少考生、家长会认为作弊是羞耻的呢?针对这一现象,曾有建议希望高考实行异地组考,但采纳这一建议的地方并不多。

  其实,要破除高考的地方利益,关键在于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实行考生基于统一测试成绩的自主申请入学,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把高考变为社会化考试,把招生录取变为考生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与地方政府无关。实行这一入学制度,高考的地方利益也就不再存在。

  其三,我国大学没有现代学校制度,大学教育教学普遍实行“宽出”,一名考生经过作弊考出高分,被大学录取后,不出意外,将顺利获得大学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这显然让作弊的效用极大,如果考生作弊后,他拿着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要考察他除这一测试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比如中学的学业成绩、中学的特长表现、大学的面试成绩,这一测试成绩就无法派上那么大的用场——在目前的录取体系中,这一分数是所有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而且可通过评价他的其他方面素质,还原其真实的能力;如果他被大学录取,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达不到大学的培养标准,将被淘汰,还有多少人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作弊?

  所以,防患高考作弊,技术路线是不太能走得通的。只有严厉调查、严肃处理每起高考作弊事件,追究责任,才能更具威慑力,另外,要纯洁高考环境,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只有降低一次考试在升学评价中的作用,不再一考定终身,才能遏制高考作弊的冲动。

  高考安检不能只对考生发力

  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可怜“天下老师心”,吉林省一位高三班主任迫于“安检压力”,只好给学生们总结了“穿衣宝典”: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拖……

  作为一个过来人,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恍惚。在我们当年,高考真的没有那么严,高考作弊也没有现在这么厉害。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说要为高考解压,可“雷声大雨点小”,高考并没有得到实质的降温;其二,我们一直感慨的科技成果转化难,在高考作弊这里却得到了实现。现在,“夹带”法已是古董,“短信法”也已过时,新的作弊手法运用了科技最新成果。百度一下“考试作弊器”,相关帖子几十万个,网上最新公布的“耳机式”作弊工具只要几百元,而一套特殊“橡皮”竟高达2000多元。

  也许有那么一天,高校真正实现了“宽进严出”,社会成才真正实现了渠道多元,不再“一考定终身”,高考的安检才会真正松下来。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种无奈,只能慢慢等。一句无奈,对于局外人来说,是多么举重若轻;对于局内人来说,却是多么的轻佻。射击的最高境界是“有意击发、无意扣扳机”,考试也是这样,外来压力太大了,必然会影响发挥。像现在这样,不仅连女生的内衣都不放过,而且那些曾经镶过金属牙齿、体内手术留下钢钉、钢板的考生,也通不过金属探测——这些学生这几天正忙着去医院开具证明。这么严格的安检,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对考生来说,特别是那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考生,已经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干扰。

  提高安检水平可以,但也应该有所节制,不能给考生制造无形的压力,让他们有思想负担。当安检本身干扰考试时,只能说是本末倒置。这其实是一种“秀肌肉”——一来是故意显摆自己厉害,二来是出现问题时好为自己推脱。

  提高安检水平,不该只在考生身上发力。回顾这两年高考发生的问题,最主要的、引起社会更多惊诧的,其实都跟相关教育部门有关。比如试卷泄漏问题、敲错钟问题,教育部门都难辞其咎。而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教育部门只要创新思维,也可以“随风潜入夜”地提升安检水平。不是有金属探测仪、有摄像头嘛,无线信号不是可以管制吗……何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生身上上用力。

  更何况,在考生身上发力就一定有用吗?现在的高考安检手段,看起来很严,其实很多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比如,那些到了医院开了证明的人,回来后再在金属牙齿上做文章,又该怎么办?

  安检其实也是一场考试,只不过考察的对象似乎出现了偏差。

相关标签: 安检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