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换季出现皮肤瘙痒怎么办

2013-08-21 09:02 来源:新快网

换季出现皮肤瘙痒怎么办

  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包括恶性肿瘤也可以发生皮肤瘙痒,如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红细胞增多症、血色素沉着症、缺铁性贫血等。

  大多数皮肤瘙痒是由皮肤疾患引起的,但有些长期反复、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皮肤瘙痒也许是人体内部病变在皮肤上的反映,应及时就医,早作治疗,以免酿成大病。

  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最常出现皮肤瘙痒。

  肝胆疾病,不论是阻塞性黄疸或肝内性、溶血性黄疸,还是无黄疸的肝损伤,均可导致全身性皮肤瘙痒。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到了晚期,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物无法排出,在体内大量潴留,并随汗液排至体表,也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瘙痒。

  约7%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全身或局限性皮肤瘙痒,原因是糖尿病患者体内过高的糖分会随着汗液排出,并刺激皮肤;或因皮肤含糖量增高、乳酸增加,致使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另外,糖尿病患者多有神经末梢炎,冷热变化、衣服摩擦、接触化纤皮毛织物、饮酒食辣等均可诱发皮肤瘙痒。#p#分页标题#e#

  甲亢和甲减(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约有19%会发生皮肤瘙痒。甲亢患者皮肤瘙痒一般出现较早,且夏季更明显,可能与汗液刺激有关;而甲减患者的皮肤瘙痒多缓慢发展,皮肤干燥,失去光泽,冬季瘙痒剧烈。

 

  换季皮肤瘙痒食疗良方

 

 

  春季干燥治疗皮肤瘙痒的偏方哪个好?皮肤瘙痒在生活中极为常见,是一种神经性皮肤病,所以要及时进行治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皮肤瘙痒的五种治疗小秘方。

  1.外洗方何首乌30克,艾叶38克,地肤子10克,浮萍10克,白芷10克,石楠叶10克,黄芩10克,松节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甘草10克,芒硝10克,薄荷5克。将上药放入搪瓷盆内,加入半盆水,煮沸约30分钟即可。待药液温度适宜时,以毛巾蘸药液擦痒处,每服药可用3~4次。

  2.敷脐方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荆芥、地肤子各1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用药末10克,以蜂蜜调膏敷脐部、胶布固定。每天更换一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用2~3疗程即可获愈。

  3.拔罐方选吸力大的火罐,在神阙穴每次拔罐5分钟左右,每天拔1~2次。神阙穴为后天之气舍,在该处拔罐,可行气活血,血行则风自灭,瘙痒止。

  4.汤药方生地黄、当归、赤芍、金银花、大青叶、白鲜皮、地肤子各12克,白术、野菊花、防风、甘草各10克、黄芪、白蒺藜、丹参各20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3~6剂即可获愈。

  5.食疗方猪血200克,猪板油100克,带衣花生仁100克,饴糖少许。上品加水煮熟,早晚两次分服。每两天一剂,3剂为一疗程。

  春季皮肤瘙痒如何饮食调理最靠谱?下面为大家介绍皮肤瘙痒的五大食疗方法。#p#分页标题#e#

  1、排骨汤——解毒润燥专家表示,猪肉富含维生素A,具有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适合干燥多风的天气食用。祖国传统医学也认为,猪肉能滋养脏腑,滑润肌肤,补中益气,猪肉如果调煮得宜,它亦可成为“长寿之药”。吃猪肉润燥的最佳烹调方式是熬排骨汤,加入可以解油除腻的萝卜或者海带,能减少胆固醇的摄入。

  2、鱼腥草红枣茶——清热养血养生专家介绍,鱼腥草清热解毒,红枣养血,慢慢地就能提高红细胞的品质,从而改善过敏体质,调养皮肤。鱼腥草(干品)75克、红枣15粒,水3000毫升。但是红枣因为大小有不同,并且还要结合个人体质来调整用量,比如体质有点热的人,红枣就少加一些。鱼腥草和红枣洗净后用砂锅煮开,转小火继续煮20分钟,每天当茶喝即可。

  3、胡萝卜——美肤补水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它可以在小肠内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对皮肤的表皮层有保护作用,能使人的皮肤柔润、光泽、有弹性,因此又被称为“美容维生素”。饮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皮肤干燥、角质代谢失常,易松弛老化。

  4、蜂蜜——抗敏润肺专家表示,在干燥多风的春季,人体内的水分丧失较多,每天早晚各饮用一杯蜂蜜,可补充水分,润肠通便,又可增加营养,预防感冒,清除体内毒素。春天是过敏高发的季节,美国免疫学专家研究发现,患有过敏症的人,如果平时能够坚持每天喝一勺蜂蜜,连续服用两年,可以让你远离气喘、瘙痒、咳嗽及干眼等季节性过敏症状。

  5、茯苓奶——健脾宁心专家指出,茯苓奶可以健脾宁心、延缓衰老,对付春季皮肤出现的色斑、小痘痘等有不错的效果,帮助缓解春季出现烦躁的情绪。具体做法:准备茯苓粉10克,牛奶200毫升,白糖适量。将茯苓粉用凉开水化开,再将煮沸的牛奶冲入,每日1次,早晨空腹食用。

  温馨提示:预防皮肤瘙痒症,要穿着柔软的内衣且要勤换,洗澡时不要用碱性太大的肥皂和太热的水,少吃辛辣食物并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如还有相关问题请咨询皮肤病专家。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