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婴幼儿健康检查指南

2015-04-01 14:43 来源:99健康网

婴幼儿健康体检指南

  体检,1岁内每3个月一次,1_3岁每半年1次,3岁以上的宝宝每年体检一次。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得挺好,不必多此一举去体格检查;更多家长会带宝宝去定期体格检查,主要目的是看宝宝长高了多少,体重增加了多少等;还有极少数家长在孩子患病看医生时,让医生顺便给宝宝量身高和体重等。

  新生儿健康检查要点

  对新生儿通常要进行3次常规体格检查,分别在出生时、出生第2天和宝宝离院前。

  刚出生时医生对新生儿首次重点观察的项目:宝宝呼吸是否正常、有无产伤和窒息、有无先天性畸形等。

  第二次健康检查时医生就要对宝宝进行全身性详细检查了,并要查询宝宝是否排尿了,是否排便了,宝宝有呕吐发生吗,宝宝的哭声是怎样的?

  宝宝离院前的第二次体格检查与第二次检查内容是相同的,由于宝宝有断脐的创面和许多宝宝有生理性黄疸,所以医生本身会注意脐部情况和皮肤黄疸的程度等,并指导家长离院后如何护理脐部,有生理性黄疸宝宝要观察黄疸消退。另外宝宝出生时接种了疫苗,瞩家长观察宝宝的接种反应。

  较理想的状态还应该有保健人员两周后对新生儿进行访视,访视内容包括宝宝的身长、体重、皮肤、体温、面色、口腔、脐带、大小便和喂养方式等;重点检查宝宝的脐带残端是否脱落、黄疸消退情况、预防接种的反应和体重回升等,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黄疸、脐带发炎、鹅口疮、红臀等疾病。

  所以年轻父母尤其是新妈妈为了让医生体格检查发挥更全面和高效率,建议你将自己宝宝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医生检查时可以快速了解宝宝的情况,同时家长在记录时就会发现一些具体的问题,正好可以及时咨询医生。

  离院前父母要注意的事项

  医生一般会强调并要求年轻父母注意,如:母乳的优点和喂养方法、宝宝的脐部护理与观察、有生理性黄疸宝宝要观察黄疸消退、宝宝接种疫苗处的反应、宝宝口腔的特点与护理等。

  细心的玲玲妈妈已经尝到亲自记录的“甜头”,在2周保健人员访视时,玲玲妈妈的记录和想要咨询的问题是:

  1、宝宝皮肤没有发黄现象,没有生理性黄疸正常吗?

  2、宝宝的牙床边有硬黄白色物,难道宝宝要长牙了?还是宝宝患了书上说的“鹅口疮”?

  3、宝宝的肚脐在7天左右干掉的,肯定不会有问题了吧?

  4、宝宝似乎胆子很小,一听到关门声就好象吓一跳,正常吗?

  5、宝宝的小屁股皮肤发红了,还有红疹子,怎样办?

  保健人员访视宝宝后,结论是:宝宝状态良好,同时回答了妈妈的许多疑问,并对宝宝“红臀”给予指导防治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来自保健医生的指导

  1、生理性黄疸只是部分孩子发生,一般2~3天出现,10~14天消退。您的宝宝没有生理性黄疸是正常的,但仍要观察,如果以后再出现黄疸,那就是病了,要及时看医生了。

  2、宝宝的牙床边(医学称牙龈)有硬黄白色物,不是宝宝要长牙了,这是正常现象,还可以在硬腭的中线上发生,人们又称其“马牙”,2~3周后会逐渐消失,千万不要去刮或挑破它,小宝宝免疫力低,任何小的损伤都有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的。“鹅口疮”也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您的宝宝现在口腔里没有,这很好,但以后仍然要注意预防,因为引起“鹅口疮”的病原是一种霉菌(医学称为白色念珠菌),这种霉菌广泛存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等部位,对大人不表现出疾病症状,但小宝宝免疫力低,奶具消毒不严、母亲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等,就会引起宝宝“鹅口疮”了。

  3、宝宝肚脐在7天左右干掉的,这是正常的过程,瞧,现在肚脐的形状已经很清楚,脐部皮肤无红肿现象,没有发生脐炎,应该说挺好的,绝对没有问题的话医生是不能说的。

  4、 宝宝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声音的性质和位置,因此当有突然的响声,宝宝就会出现“惊吓”的表现,这是宝宝正常的神经反应,医学上将这种听觉反射称为“惊吓反射”,如果宝宝没有这样的反应,可要重视宝宝的听觉是否有问题了。

  5、宝宝的小屁股皮肤发红,还有红疹子,故冠名“红臀”,医学称为“尿布皮疹”。红臀多发生在兜尿布的部位,由于长时间接触潮湿的尿布,皮肤就发红或肿胀、起小的红色丘疹或脱皮,皮肤破溃、流水等。宝宝已发生了红臀,切勿用肥皂水洗小屁股。现在皮肤未破,以温水清洗臀部,拭干后涂鞣酸软膏。对皮肤破溃、流水的红臀,则要涂含有0.5%新霉素的炉甘石搽剂或0.5新霉素氧化锌糊剂等。

  预防措施

  (1)选用尿布要求柔软、吸水性强和透气性好的物品,常为细软的纯棉布。尿布外面最好不用塑料、橡皮布衬垫等不透气物品。

  (2)勤换尿布。换下的尿布要用开水烫洗,并洗净肥皂,阳光晒干,仔细放置,不要乱扔或随意放置,以避免细菌感染。阴雨无阳光只好用熨斗烫干了。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便后一定要用温水洗净屁股,拭干后涂护臀膏或鞣酸软膏。 

相关标签: 指南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