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恐艾症源于无知 预防恐艾

2015-07-06 08:36 来源:99健康网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对于预防和抗击艾滋病、降低这一流行性疾病的冲击而言,世界范围内的与艾滋病相关联的羞辱(stigma)与歧视(discrimination),无疑是其走向成功的最大威胁。在艾滋病流行已成现实的情况下,人们应该学会以理性和积极的方式与艾滋病共存。

  恐慌源于无知

  艾滋病病例往往引起人们的恐慌。究其原因,“无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无知”一词在这里并不是贬义的,它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缺少了解的一种状态。虽然通过所谓的“鸡尾酒疗法”,让病人服用几种组合起来的药物,可以极大地延长患者的寿命,但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治愈艾滋病的办法,预防性疫苗更是遥遥无期。

  艾滋病和随之而来的挑战,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依然属于未知的探索领域。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普通人对于艾滋病抱有巨大的“恐惧感”了,这和蛮荒时代人类对于各种未知的自然现象做出的各种极端行为一样,比如,用活人祭天来求雨、用巫师来“通灵”以期“领会”上天的旨意,实际上都是深藏在人类本能的保护性反应。

  这种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的疾病(AIDS),表现为人类在感染HIV(人类免疫缺损病毒)后,经过一段时期后导致免疫系统的崩溃。HIV的传播途径是有限的,但是,在缺乏知识普及的地方,人们往往会对于其传播方式抱有误解。央视最近在上海街头做的一个随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民众依然认为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

  当普通民众对于艾滋病的了解依然有诸多误会或者说“无知”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人们会对于坐在同一餐桌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办公桌对面的感染者同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污名化和歧视也就随之而产生。

  所谓污名化(stigma),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被社会的主流用来作为边缘化和排除那些被标记为社会中“不受欢迎”的群体的工具;而歧视(discrimination)则是利用污名化的概念,在一个既定的社会中,将应该平等的人们区别对待。污名化是一种“社会信仰”,歧视则是这种信仰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

  污名化和歧视的影响范围是广泛的,它不仅使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被边缘化,也使得边缘人群变得更加弱势而成为容易受到艾滋病伤害的群体。这些人群包括了男男性行为者(MSM)、性工作者(SW)、共用针具的吸毒者(IDU)、监狱中的犯人以及妇女和女童等。他们在不同的社会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歧视和边缘化,或者成为国家机器压制和打击的对象,或者利益和声音因其社会地位的低下而被忽略或者被遗忘,从而更容易成为疾病侵噬的目标。研究表明,上述边缘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大大高于一般人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生理与社会地位的双重弱势。

  如何预防恐艾?

  ①向病人传输正确的性知识,包括性的解削。

  ②病人应至专科医院就诊,不要隐瞒病情。

  ③对于过分紧张焦虑的病人可服用少量镇静剂。

  ④病人应转移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