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注射剂不良反应达60.9%

2015-07-24 10:20 来源:99健康网

  哪种药瓶的不良反应率最高呢?食药总局日前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指出,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2.8万余份,比2013年增长0.8%。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各类药品之首,但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现下降趋势。

  统计分析显示,注射剂报告比例仍然较高,占60.9%,较2013年提高2.2%,口服制剂比例占35.2%。从涉及患者情况看,65岁以上老年人占19.9%,较2013年升高2.1%;14岁以下儿童占10.5%,与2013年持平。

  食药总局建议,关注儿童抗感染药安全性问题,严格按说明书使用抗感染药,尤其是低龄儿童应谨慎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关注老年患者合并用药问题,建议老年患者尽量个体化用药,减少并用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关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使用安全,建议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加强紧急救治培训。

  延伸阅读:使用中药注射剂六大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溶媒

  中药注射剂包含的成分很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媒。粉针剂应当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扩溶。如果溶媒选择不当,由于药物溶解的不充分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临床常见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参麦注射液的溶媒,理由是参麦注射液大多是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患者中又大多都有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不宜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但是参麦注射液的pH值酸碱值为4-6.5,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产生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应该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静滴,即使考虑患者有糖尿病史,也可以通过皮下注射适量胰岛素抵抗。另外,参麦注射液的成分是红参、麦冬的提取物,红参、麦冬等有补气阴功效,盐水在中医性味上属咸归肾主润下,有破结之效,而糖水可补中土,性与参麦相类,有辅助药效的作用。

  合理选用

  选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必须做到辨证论治,合理选用。中药注射剂的绝大部分仍具有其原药的寒、热、温、凉、补、泻的药性,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的灵魂,不可忽视。如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如参麦、黄芪等注射液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这些都是由于用药时辨证不明、查证不清所导致的。目前中药注射剂由西医处方使用所占比例很大,西医因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理论基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容易发生对病不对证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

  不要混合用药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时,会产生溶液的酸碱值改变、不溶性微粒增加、渗透压改变、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极易导致不良反应。为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对需要静脉滴注多组液体的患者,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静脉输注中药注射液后,应用少量溶媒冲洗输液器,或在输液组与组间使用中性液体间隔后续滴,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使用剂量个滴速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安全范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加快滴速。有研究表明,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都可能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中药注射剂滴速为40-60滴/分钟。

  严格配制操作

  配制中药注射剂时,须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程。配药前认真检查药物的外观质量,要即配即用,如发现溶液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瓶口松动、外标签模糊等应避免使用。一些基层医院受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配制中药注射剂常在非洁净条件下进行,增加了输液配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注意用药监测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尤其是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静滴用药的单位应备齐一些常用抗过敏药物和急救设备,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氧气等;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给药30分钟内的观察、巡查;切忌静脉给药时随意走动或离开诊室,以防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耽误救治。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