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治疗青光眼 五大误区应摒弃

2015-08-17 16:43 来源:99健康网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

  据统计,我国青光眼患者为940万,520万单眼盲,70万双眼盲,青光眼发病率达0.21~1.64%。专家指出,目前没有一种绝美的治疗方法(药物、激光、手术)能令青光眼患者一劳永逸,青光眼患者的治疗都是终身的,在医生指导下诊治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看病都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喜欢找很多医生看,像买东西一样货比三家,治疗过程也喜欢自作主张,特别是吃药,感觉好点了就停药了,一难受就接着吃。青光眼患者也不例外,专家结合自己的经历,特别指出了青光眼患者看病的五大误区,希望引起患者的重视。

  误区一:只关心眼压,忽略了视野的定期检查

  当眼球内压力(眼压)升高越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就造成了青光眼。也就是说眼压高与青光眼有因果关系,“眼压是否相对过高”是判断眼压与青光眼关系的准则,由此,自然而然很多人会认为眼压高就是青光眼,到医院检查就只查眼压,而忽略了视野的检查。专家表示,“只关心眼压,忽略了视野的定期检查”是青光眼看病的一大误区。有部分患者虽然眼压在正常范围,但是发生了典型性的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这类青光眼被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视野是评价视神经损害最重要的指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当我们向正前方注视一个物体时,在不转动眼球的情况下,除了物体外,物体周围的景象也能看见;当我们的旁边有物体时,并不需要转过头去,只需用眼角的余光一扫,虽然看得不是很清楚,却也能知道,这种用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在医学中称为“视野”。青光眼视野检查的目的在于两方面,即检测有无视神经损害和监测病情进展情况。专家强调,青光眼无论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以是否能够防止视野恶化为目的;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关心眼压控制情况,还要定期检查视野,才能正确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误区二:自己“做医生”、自己“调药、停药、减药”

  药水一天两次,自行改为“一天一次”;自己试试停几天,再用回去,自己认为可以减少“副作用”;药水用完,以为“不需再用药了”;感觉舒服,自行停药,感觉“没效”,自行增加用药次数;药水不是“药”,只有口服药才是“药”。张秀兰教授指出这些行为是最常见的自作主张的做法。

  目前治疗青光眼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药物来降低眼压,等眼压恢复正常后再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然而一些患者自行停用降眼压药,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首先非常多青光眼病人发病隐蔽,病情缓慢,即使眼压非常高也无胀疼的感觉;其次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时多数病人无疼疼的症状;还有部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一段时间转为慢性期,对疼痛逐渐耐受而无任何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所以自行停药后,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视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同理,专家指出不按时用药、不规律用药,都使视野在无形中慢慢缩小,直到自已能够感觉到,已经为时已晚,甚至耽误治疗造成失明。

  误区三:来诊当天或前几天自行停药

  “我一想到看医生,就特意把药停了让医生看看”,专家指出,高达90%的患者出于这样的心理,来就诊时将药停了。她说,如果确定为青光眼,在手术之前降眼压的药要一直使用,否则一旦停药眼压会反弹,而且停药后也不能真实反映用药控制的情况。这样会干扰医生对患者调整用药或进行手术造成干扰,不利患者治疗。

  误区四:不带药来看病

  专家称在看病过程中就发现,10个病人有9个不带药,有些患者认为医生没有交代所以没带。所以特别强调,无论医生是否交代,青光眼患者来看病时特别是复诊,一定要带上之前医生开的药。因为青光眼需要长期的治疗,复查时医师要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以便于医生在原来用药基础上加药、减药、调整用药,因此患者对自己使用的药物名称及用药方法要弄清楚。常言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是所有患者和医生都能记清楚用药说明,那么如果记不清,可以写下来或直接在药瓶子上记录下来,这样方便患者使用和医生复查。

  误区五:“一袋子药水治病”

  之前提到,一些患者有“货比三家”的心理,于是看一个医生就开一堆药,所有医生开的药轮流使用,就诊时就拎“一袋子药水”来。专家指出这样特别不利于医生了解患者之前用药史及病情,严重干扰医生调整用药方式。

  另外,眼药水都有不同的成分和禁忌症,混着用或使用不当,都可能造成视觉或视野损伤。所以要听医嘱,别自行调整。

  专家希望青光眼患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青光眼的基本知识、摈弃看病“误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听从医生指引、坚持定期复查,这样才能保存有用的残存的视功能。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