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导致女性流产的四大诱因不可不防

2016-05-25 13:48 来源:99健康网

  【导致女性流产的4大因素】

  1、夫妻“血型不合”

  小芳(化名)快30岁时又一次怀孕了。之前她做过一次人工流产,这一次,在怀孕之后没多久就流产了。经过医生检查,原因是阿勇和小芳“血型不合”。阿勇是B型血,小芳是O型,前一次流产使小芳的体内产生了对抗阿勇精子的抗体,于是这次妊娠时,抗体排斥受精卵,使这个小生命不能正常发育,最终流产。

  治疗“血型不合”要禁欲,或使用避孕工具,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怀孕;或中医中药治疗,减少体内抗体。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这种情况在第一胎时往往不会发生,所以,做好避孕,尽量不做人工流产就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2、幼年患病留下不孕后遗症

  琳琳(化名)曾经怀过两次孕,但都没有保住胎儿。琳琳多次到医院检查却无果,于是她希望老公李强也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但李强却认为自己年轻力壮、性功能正常,坚持不肯。两人多次争吵,李强最后才勉强去了医院。经检查,李强的精子总数只有500万,而正常男子精子总数一般在6000万以上。医生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李强在幼儿时得过腮腺炎,并引发了睾丸炎。医生告诉他,正是腮腺炎导致了他的不育。

  注:还有一些男性,因为幼年患病,比如肾炎、恶性肿瘤,服用化疗药物,也可能造成男性少精症、弱精症、无精症。

  3、受精卵有先天缺陷会致流产

  圆圆(化名)婚后两个月就怀孕了,但怀孕后没多久她就出现了肚子疼、阴道出血的症状。咨询医生后,考虑可能是先兆流产,医生让圆圆静养,保胎。几天后,圆圆阴道大量出血,最终流产,后经医生检查为畸形胎—“葡萄胎”。

  圆圆和丈夫大康经过全面检查,身体都很健康,大康的精子质量也较好。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大多数时候,总是最健康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但有些特殊情况下,某些不正常的精子会抢先和卵子结合,也有时是因为卵子与一个精子结合后,又有第二个精子也和同一个卵子结合,这样形成的受精卵是有先天缺陷的,所以不可能发育成为正常胎儿,导致最终流产。

  4、老夫少妻女方易流产

  42 岁的老张和年轻貌美的小丽喜结良缘,可婚后小丽两次怀孕都自然流产。老张一直都认为是小丽的问题,因为他和前妻的生育史非常正常,育有一子。然而小丽迟迟没查出问题,就劝老张去了医院。经查,老张性功能正常,但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已经明显下降,精子畸形率也很高。很显然,这就是小丽流产的原因。

  有研究表明,在30~50岁之间的男性中,精子数量平均下降了30%,精子游走的速度慢了37%,精子畸形的比例增加了5倍,这些都增加了胎儿基因异常的可能性。一项新研究发现,男方超过40岁,女方流产的概率约为35%。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男性的年龄增大容易导致精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出现断裂、衰退有很大关系。

  流产的女性如何护理

  1、生活要有规律:

  起居以平和为上,如早晨多吸新鲜空气,并参加适当的活动,逐日保证睡够8小时,条件答应可昼寝,既不可贪睡,亦不可太劳(如提重物或攀高履险)。逸则气滞,导致难产;劳则气衰,导致伤胎流产。养成逐日大便定时的习惯,保证大便通畅,但应避免用泻药。

  2、要注重个人卫生:

  常换衣,勤洗澡,但不宜盆浴、游泳。特殊要注重阴部卫生,防止病菌感染。衣着应宽大,腰带不要束紧。平时应穿平底鞋。

  3、要选择合适的饮食:

  食品要易于消化。尤其应选食富含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品,如各种蔬菜、水果、豆类、蛋类、肉类等。胃肠虚冷者,慎服性味冷凉食品,如绿豆、白木耳、莲子等;体质阴虚火旺者慎服雄鸡、牛肉、狗肉、鲤鱼等易上火之品。

  民间有不少食疗方对防备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很有效果。这里推荐两则:

  (1)莲子、桂圆肉各50克,文火煲汤,加山药粉100克煮粥。怀孕后即开始食用,每日1~2次相宜于阴道出血、小腹坠痛、腰腿酸软、苔白舌淡、有习惯性流产史者。

  (2)南瓜蒂3个,莲蓬蒂6个,共焙黄为末,分3次服,米汤送下,一日服完,相宜于妊娠数月后胎动腹痛、阴道出血且颜色鲜红、面赤口干、五心烦热,小便短赤的血热型先兆性流产者。

  4、要保持心情愉快:

  研究以为,自然流产是由于孕妇皮层下中枢高兴亢进所致,实验证实,神经系统的性能状态对流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妊娠期精神要愉快,避免各种刺激,采用多种方法消除紧张、烦闷、恐惊心理,以调和情志。

  5、要慎戒房事:

  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孕妇来说,妊娠3个月以内、7个月以后应避免房事,习惯性流产者此期应严禁房事。

  6、要定期做产前检查:

  妊娠中期就应开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医生可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并可指导孕期保健。

  专家提示:有过自然流产或习惯性流产的妇女,怀孕前应先到妇产科诊治,若受孕后出现流产先兆,如阴道流血、下腹疼痛等更应及时就医。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