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广告

如何治疗脾气虚 针对10种不同的脾虚症状

2018-12-29 14:28阅读数 : 1188
王祥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中医科

  如何治疗脾气虚

  1、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2、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则:补益脾气摄津。

  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3、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4、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5、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6、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7、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8、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9、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则:补脾熄风。

  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10、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

  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标签: 脾气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