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广告

心脏病患者“安心”洗澡需要做好这7步

2017-07-18 14:41阅读数 : 922
陈淑梅副主任医师

铜陵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1、控制水温

  浴水的温度要不冷不热,水温过高可能导致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全身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导致心血管缺血,引起心血管痉挛。直接引发心脏病,如果持续痉挛15分钟,即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如果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就有猝死的危险。同时水温过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夏天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左右,冬天可稍高。

  2、饭后不宜立刻洗澡

  因为每顿饭后,人体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肠帮助消化,血液集中在胃肠道进行消化活动,心脏本身就处于血液低谷,此时洗澡就会加重心脏缺血的程度,甚至发生心绞痛或猝死。因此,不能选择在饭后1小时之内洗澡。待消化后再洗澡是明智之举。心脏病患者洗澡前可以先喝点水来促进血液循环,补充全身血液容量,这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3、洗澡动作要轻柔

  心脏病患者要注意洗澡的时候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太大的幅度也会耗费过多的体力,再加上洗澡时候本来就会有缺氧感也会更危险。切不可动作过猛,防止血压升高对心脏造成的损害,心脏病患者洗澡时最好有家人在场,由他人助浴。不要锁住浴室的门,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请求帮助。老年人自己洗澡时动作要舒缓,避免体力消耗过大。洗澡完毕,要慢慢站起来。洗澡后应休息30分钟左右,以恢复体力。

  4、控制好洗澡时间

  随着热水的冲洗,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扩张到体表的血管,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相对减少。尤其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极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因此心脏病患者洗澡时间不宜太长,一方面减少洗澡带来的发病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家人的担心。

  5、环境温差较大时不宜洗澡

  专家提示:环境温差较大的时候不适宜患者洗澡,因此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同时更衣室与浴室的温差不要太大,以免着凉。

  6、空腹或饱餐后不宜洗澡

  患者在空腹的情况下不能洗澡,因为在洗澡时会消耗较多的能量,容易出现危险。饱餐后也不适宜洗澡,因为饭后肠胃开始工作,腹腔脏器处于充血状态,因此心肌的供血就会相对不足,心脏的负担较大。

  7、情绪出现波动时不宜洗澡

  患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要避免洗澡,容易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心肌的供血量减少,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因此要避免在情绪波动较大时洗澡,以免出现不测。(参考网站:搜狐网)

标签: 血管扩张 心脏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