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不要错把癌症当鼻炎!鼻咽癌到来身体会有5种警报,很多人忽视了!

2024-05-30 23:03 来源:99公众号

  鼻咽癌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鼻咽部的细胞,并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生长。由于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是鼻炎等常见疾病,因此很多患者在病情恶化之前都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介绍鼻咽癌的五种常见症状,以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早期发现率。

  鼻咽癌的五种警报

  1

  慢性鼻塞和流感症状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之一是持续的鼻塞、流感症状和不适感。如果你经常感到鼻子不通畅,尤其是伴随有血丝的分泌物,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信号。

  2

  喉咙疼痛和刺痛感

  持续性的喉咙疼痛、刺痛感以及喉咙的异物感可能是鼻咽癌的症状。这种疼痛可能不会因为常规的药物或治疗而缓解,需要及时关注。

  3

  声音变化和嗓子沙哑

  如果你的声音出现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长时间的嗓子沙哑,可能是喉咙部位存在问题的信号。鼻咽癌可能影响声带和喉部组织,引起声音变化。

  4

  呼吸问题和吞咽困难

  随着鼻咽癌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呼吸问题和吞咽困难。这是因为肿瘤的压迫影响到气道和食道,导致相应的症状。

  5

  颈部肿块和疼痛

  鼻咽癌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和疼痛。如果觉察到颈部出现异常的硬块、疼痛或肿胀,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虽然这些症状并不一定表明就是鼻咽癌,但是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这些症状,建议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诊断,以排除或确认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保护自己健康的重要一环。

不要错把癌症当鼻炎!鼻咽癌到来身体会有5种警报,很多人忽视了!

  鼻咽癌与鼻炎的区别

  1

  性质

  鼻咽癌:是一种癌症,发生在喉咙的上部,即鼻咽部位。它可以涉及到鼻咽的不同区域,包括鼻咽的上部(鼻咽腔)、中部(咽鼓管周围)和下部(咽喉)。

  鼻炎:是指鼻黏膜的炎症,通常由感染、过敏或其他刺激引起。鼻炎通常是炎症性疾病,而非肿瘤性疾病。

  2

  症状

  鼻咽癌:症状可能包括持续性的鼻塞、流感症状、喉咙疼痛、声音变化、呼吸问题、吞咽困难以及颈部肿块。

  鼻炎:症状通常包括鼻塞、流感症状、鼻涕、喉咙痛、头痛等,主要是与鼻黏膜的炎症有关。

  3

  原因

  鼻咽癌:鼻咽癌的原因通常与遗传、吸烟、酒精消耗、食物中的亚硝胺等因素有关。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也与一些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鼻炎:鼻炎的原因可以是感染(细菌或病毒)、过敏、气候变化、空气中的刺激物等。

  4

  诊断方法

  鼻咽癌: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MRI)以及可能的组织活检来进行确诊。

  鼻炎:通过临床症状、鼻内窥镜检查、过敏测试等手段来进行诊断。

  5

  治疗方式

  鼻咽癌:可能需要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取决于癌症的类型和临床阶段。

  鼻炎:治疗鼻炎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抗过敏药物、鼻喷雾等,同时还可以采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避免过敏原、保持鼻腔清洁等。

  如何预防鼻咽癌

  1.戒烟和避免二手烟:

  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鼻咽癌。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癌的风险。同时,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二手烟中,因为二手烟中的有害物质也可能增加患癌的风险。

  2.限制酒精摄入:

  过度酗酒与鼻咽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建议限制酒精的摄入量,遵循健康的饮酒指南,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

  3.避免食用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

  亚硝胺是一种食品添加剂,高温烹饪过程中可能生成。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含量亚硝胺的食物与鼻咽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减少食用腌制、烟熏等高亚硝胺含量的食物,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4.避免过度暴露于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一些鼻咽癌的发病有关。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接种HPV疫苗,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保持口腔卫生:

  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鼻咽癌。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以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口腔问题,减少患癌的风险。

  6.规律锻炼:

  参与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减轻慢性炎症,从而降低癌症的风险。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推荐的标准。

  7.避免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

  长期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可能增加鼻咽癌的风险。在工作和居住环境中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有害物质,采取安全措施。

  8.定期体检和筛查:

  定期体检和口腔、鼻咽癌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定期就医并定期接受专业检查是关键。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鼻咽癌的风险。如果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建议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