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男童狂犬病免疫失败离世 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有何区别

2024-05-18 09:31 来源:互联网

   河南3岁男童被狗咬伤不幸离世一事有了新进展。5月15日,男童母亲樊女士告诉红星新闻,孩子被狗咬后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并注射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最终没有挽救生命,她质疑医院诊疗不规范导致狂犬病病毒未被中和清除。对此,南阳市疾控中心免疫科工作人员称,单位已介入此次狂犬病病毒免疫失败事件的调查。工作人员表示,自他接触免疫工作25年来,南阳市没有发生过狂犬病免疫失败事件,疾控中心已组成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3岁男童被恶犬咬伤,即便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仍在18天后离世,这样的消息让人格外唏嘘,也冲击着不少人的安全感。

  客观上,男童被恶犬咬伤的情况比较严重,“腿部、脖子、眼睛周围都被咬伤,耳朵后面和脖子上有几个大牙印,身上有多处破皮的地方”,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这基本可判定为Ⅲ级暴露——在狂犬病暴露分级中属于最严重的一种。再加之年龄较小,这的确对诊疗的专业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或也增加了免疫失败的概率。但究竟原因如何,显然需要一个精准、严谨的科学结论。

  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Ⅲ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伤口处置应越早越好。也因此,男童在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后去世,是否与伤口处置不够彻底和规范有关,家属和公众的疑问的确需要得到严肃、科学的解答。并且,据南阳市疾控中心免疫科工作人员的说法,狂犬病病毒免疫失败非常罕见,那么越是罕见,就越需要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权威答案。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家属的公正,也对社会进一步规范狂犬病暴露预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内容来自成都商报)

  延伸阅读:

  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有什么区别

  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两种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狂犬病的生物制品,它们在作用机制和使用时机上有所区别:

  1、狂犬病疫苗:

  作用机制:狂犬病疫苗含有灭活的或减毒的狂犬病病毒,接种后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使用时机:通常在狂犬病暴露后(即被疑似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接种,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接种程序:疫苗通常需要在暴露后的0、3、7、14和28天进行一系列接种,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

  长期效果:疫苗接种后,人体可以产生长期免疫记忆,对狂犬病病毒有持续的保护作用。

  2、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RabiesImmunoglobulin):

  作用机制: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含有高浓度狂犬病病毒抗体的血液制品,可以直接提供被动免疫,即立即提供保护性抗体,以中和病毒。

  使用时机:主要用于狂犬病暴露后的紧急情况下,特别是对于严重的咬伤(如Ⅲ级暴露),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使用,以提供即时的保护。

  注射方式:免疫球蛋白通常注射在伤口周围,以最大限度地中和局部的病毒。

  短期效果:由于是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消失。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