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强生尼美舒利有哪些不良反应?

2011-02-21 10:22 来源:99健康网

  近日来,“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炒得沸沸扬扬,尼美舒利甚至被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头衔。

  “这种说法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在说明书推荐剂量下使用的话,不良反应较为少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顾问孙忠实教授表示,对尼美舒利冠以“夺命退烧药”的头衔是一种“不全面”的做法。

  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亦对媒体表示,“我国药监部门从未发布过尼美舒利的相关警示通知。”

  既然各方都对尼美舒利致死采取谨慎态度,那么“夺命退烧药”一说究竟从何而来?而对比同类药,究竟尼美舒利的副作用程度几何?

  缘起

  央视报道忽被重炒

  事件缘起于去年11月26日举办的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就此进行报道表示,与会专家表示,儿童应慎用解热镇痛药,其中重点提到在利用尼美舒利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

  该报道同时引述的与会专家的演讲内容中显示,根据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尼美舒利在中国上市的6年里已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今年2月,该事件忽然被重新提起,并被更多媒体争相报道解读,而且矛头直指尼美舒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央视播出的标题是“儿童慎用解热镇痛药”,并没有使用“夺命退烧药”一词,但因为有提及“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因此在媒体随后的报道中,尼美舒利便被冠以“夺命退烧药”这一耸人名号。#p#副标题#e#

  求证

  药监部门未发布过警示

  既然焦点集中在“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一事上,记者致电中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求证时,相关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不过,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技术总监杜文民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各国对药品使用的规定不尽相同,我国药监部门从未发布过尼美舒利的相关警示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评价中心顾问孙忠实对记者表示,有三类情况或会致使儿童死亡。一是联合用药,在服用尼美舒利(或其他退烧药)的同时,服用其他药品,致使重复用药,可能导致死亡;二是超剂量用药;三是超疗程用药。 “公众对尼美舒利不必担心。”孙忠实认为,尼美舒利和市面上其他热销的退烧药如美林、泰诺一样,都是解热、镇痛用的,如果按照医生处方或者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使用的话,则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提示

  需凭处方应遵医嘱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教授宋元宗表示,“泰诺作用温和,起效快,但药效的持续时间只有三四小时;美林作用中等,药效持续时间约为四五小时;而尼美舒利不但见效很快,而且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十多个小时。”他说,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尼美舒利是好药的原因,但儿科医生都非常慎用。孙忠实对记者表示,尼美舒利的药效是较为强一些。不过他表示,不管是何种退烧药,如果长期、超剂量使用,不良反应都会多。“但不良反应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对于一般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预防”。

  不过,专家提示,尼美舒利是处方药,应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p#副标题#e#

  专家

  不能因个案否定药物

  在媒体对尼美舒利的报道中也提及,2007年欧盟药品审评局发出了全面禁止尼美舒利在12岁以下儿童使用,并在说明书中强调造成严重肝脏损害风险的特别警示。在美国,尼美舒利在儿童中的使用从未得到过批准。对此,有业界专家表示,由于美林和泰诺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比较大,“生产尼美舒利的厂商都未对美国提出申请进入,也就没有批准一说”。而在欧盟,仍有不少欧洲国家仍在使用。

  宋元宗表示,希望市民对于“尼美舒利事件”持有自己的客观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药品质量是否过关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不能因极个别案例就完全否定一种药物,同时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指引。

  事件发展

  康芝药业指控强生“幕后策划”

  18日,“尼美舒利不良反应”事件出现意外转折。尼美舒利生产厂商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18日发表声明,称关于药品尼美舒利的报道,“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主观臆断,目的是针对‘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康芝药业生产)的恶意攻击”。“瑞芝清上市九年来,从未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康芝药业董事长洪江游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更直指事件的幕后策划是跨国企业强生,并表示已向海南省工商局举报强生“不正当竞争”。

  据洪江游介绍,去年11月26日“2010年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结束后,有厂商向各大医院医生发出了以儿童用药安全为名义的警示短信,称“尼美舒利”的成分涉嫌不安全。而随后,强生的官网上就明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的标识,“现在那个标识已经被撤下,但我们保留了证据”。

  洪江游表示,在国内儿童退热药市场上,以尼美舒利为主要成分的“瑞芝清”和以布洛芬为主要成分的强生“美林”一直占较大市场份额,双方竞争激烈。

  对于康芝药业的控诉,记者昨日联系到强生中国的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