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专家访谈:慢性胃病的发病原因

2009-08-27 15:34 来源:99健康网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省名中医、淮安市和盱眙县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原盱眙县政协副主席、主任中医师顾克明,共同探讨慢性胃病防治的话题。

  (播音员):顾老,您好!根据您从医60年的临床经验,请就慢性胃病的病因问题您谈谈个人的见解。

  (顾克明):好的。慢性胃病的发病区域遍及世界各地,涉及各类人群,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从研究资料看,20-40岁的人群中约半数胃粘膜属正常范围,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8%人属正常范围,可以看出慢性胃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国外有人估计胃病的发病率约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国内虽然没有精确统计数字,但估计将突破人口的半数。以我们江苏为例49226例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发现率为54.92%,鼓楼医院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次调查结果,分别达51.5%和55.8%。经胃镜检查的病人中80%-90%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部病变。

  不同的慢性胃病,有不同的发病原因,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以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是急性胃炎的遗患,由胃粘膜病变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演变而成慢性病变;慢性浅表性胃炎久治不愈也可引起腺体减少萎缩,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萎性胃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又会在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病的发生发展既有特定性,又有相互间从量变到质变的因果关系。下面我就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胃病的病因、病机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是胆汁从十二指肠持续地或间隙地反流,通过功能不完善的幽门进入胃腔引起的胃部炎症,临床发生率很高,它的病理机制是胆汁中的胆盐、溶血卵磷脂、胆汁酸等成份对胃粘膜造成渗透性碱性“烧伤”说明炎症侵入程度较深。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常由急性胃炎演化而来,但偶尔发作或突然加重的现象通常与季节、刺激性食物、特殊药物或精神情绪过度紧张有关;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异常等特殊原因有关,尤其是前者我们医学上简称为(HP感染);此外,鼻腔、口腔、咽喉部的慢性感染,各种心衰引起的胃粘膜长期瘀血,营养不良引发的胃粘膜更新迟缓以及由重度胃粘膜动力不良等也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发作。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可以分为三类,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我国很少见。B型萎缩性胃炎,由非免疫因素引起,萎缩部位局限于胃窦,因慢性胃病患者中至少有95%与螺杆菌感染有关,所以目前认为此类萎缩主要由于HP反复感染所致,而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萎缩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所增加;C型又称混合型,或称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萎缩性胃炎引起肠化生(尤其是Ⅲ型肠化生)已被认为是发展成胃腺癌的高危因素。

  (四)消化性溃疡,有急性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消化性溃疡两种。急性溃疡常有非常明确的诱因,大多数是在强烈的应急情况下发生,所以通常被称为应急性溃疡。如严重灼伤时会出现急性溃疡,与胃粘膜灶性缺血有关,与此相关的急性溃疡还可以发生在大手术、脓毒血症和休克情况下;颅脑损伤后常发急性溃疡。与高胃酸和高胃泌素血症有关;许多药物也都可能直接损伤胃粘膜引起急性溃疡。如阿斯匹林、利血平等;此外身心受到刺激也可引发急性溃疡。

  慢性消化溃疡的病因则没有急性者清楚,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身心因素、疾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等是慢性消化性溃疡的综合病因病机,有其中之一也可单独引起。所以“无酸则无溃疡”或“无HP则无溃疡”的理论虽都具有普遍性,但都不是绝对适用于所有溃疡病患者。

 

  (五)慢性胃病与癌前病变,虽然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传统观念认为慢性胃病的反复发作和经久不愈会引起胃粘膜占状和片状破坏。被破坏的部位即可有肠上皮细胞取代,叫做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又可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类,还有小肠型与大肠型之分,并有轻、中、重三度,其中不完全型、大肠型和重度的肠上皮化与胃癌关系最为密切,所谓密切,就是这类化生容易发生不典型增生这就所谓的癌前病变。依据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腺管组织结构异型性和上皮细胞不成熟性程度,严重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为胃癌。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