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上海地铁现“宣泄柱” 专家称暴力宣泄要分场合

2011-08-12 09:47 来源:99健康网

  

面对“宣泄柱”,你会挥拳吗?

  “宣泄柱”是圆形软垫制造的广告牌。

  大庭广众多以观望为主不敢出手挥拳

  专家担忧习惯暴力宣泄方式容易失控

  等地铁无聊?玩手机、听音乐等“神马”的都已经“OUT”(过时)了,对着柱子挥两拳,释放一下自己吧!在上海市中心一座地铁站点内,站台上3根柱子特别引人注目2米多高的柱子外裹着一层黑色的海绵套,据说是专门让候车的乘客用来“发泄情绪”的,乘客不约而同地将其称为“宣泄柱”。

  昨日,本报记者对“宣泄柱”进行了实地探访。

  几天来,上海市中心一座地铁站内出现“宣泄柱”的消息,吸引不少白领专程来到车站一探究竟。

  看客心态

  大庭广众不好意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宣泄柱”上还用了铁链装饰,并写着“每年约1824分钟,你在站台上等待别浪费来打几拳吧!”等标语,充满运动感。对着海绵拳打脚踢一番,丝毫不感到疼痛。黑色的海绵套非常柔软,很有弹性。

  在附近上班的陈晓静吃完午饭特地买了一张进站的车票,围在“宣泄柱”边上转了又转,但她始终不敢上前挥拳,“很想去砸几下,但毕竟是女孩子,总会有些不好意思”。她笑说,如果大家一起来玩,自己肯定会加入,“光我一个人,张牙舞爪的实在不雅观”。

  一些乘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每天下班经过这里都想上前挥拳发泄一下,但作为成年人又实在“豁不出去”。“工作中总有许多不顺心,这时候就把柱子想象成自己讨厌的人,打它几下心里肯定会舒服些的”,在记者的再三劝导下,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上下班的杨慧终于伸出了手,但也只是轻轻地拍打了几下,“那么多人看着,挺尴尬的”。

  地铁管理员

  担心孩子会受伤

  与大人的拘谨相反,不少孩子在“宣泄柱”边上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站台管理员对记者说,如果看到小朋友在玩,都会注意一下小朋友身边有没有家长陪护,“海绵只包裹住一部分,小孩子不懂事,如果直接踢到柱子的话会很疼,甚至可能受伤”。

  对于在地铁站点等公共场所放置供人发泄的设施,心理专家任虹表示,都市白领压力大,有必要经常进行情绪疏导,“从这一点上来说,创意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反对不分场合地进行情感宣泄”。

  任虹对记者说,情感宣泄是很私密的行为,需要在独处或与自己绝对信任的人一起时才可以,“喜欢安静的可以去书房或者海边,喜欢运动的可以到运动场馆。也可以通过比较暴力的方式,但应该去专门的拳击房”。

  专家观点

  暴力宣泄要分场合

  任虹说,“暴力宣泄”是情感宣泄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所以更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在地铁站做几根宣泄柱很方便,但如果真的有人习惯于这种与人共处时的暴力宣泄方式就非常容易出事情绪上来时万一身边没有东西让他踢打,你说会有什么后果?”任虹表示,人一旦接受不分场合进行暴力宣泄的方式后就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情绪失控时很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物体不加选择地进行攻击。

  “更何况中国人的性格相比欧美人显得内向、中庸,这种创意或许在国外会有很大的反响,但在国内比较难”,任虹说,在国外,如果有人在街上忽然做出一些怪异的举动,别人并不一定会当其为“疯子”,但在国内,几乎没有人敢于这么做,“所以更多的人对这几根柱子只是看却不敢上前尝试”。

  记者从上海地铁运营部门了解到,这些“宣泄柱”确实仅作为一个创意,暂时放置在站台上,并非是地铁为市民提供的服务。

  专家建议

  四种“宣泄”值得尝试

  “主动想到让人宣泄感情,这本身就是个进步”,任虹说,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如果不良情绪不及时得到处理,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便会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反应,“心理上会有焦虑感,做事没有信心,容易烦躁,生理上会表现为头疼、厌食和睡眠困难等,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变得抑郁。一旦有个突发事件作为诱因,激发了体内的这种不良情绪,后果不堪设想”。

  “都市白领工作压力大,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使得身心时刻处于焦虑之中。所以,有情绪,就要尽早宣泄出来”。任虹说,除了击打“宣泄柱”等暴力型减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绪宣泄方式值得尝试:

  1.倾诉。这是最惯常也是最好用的方法。当遇到挫折,切忌深埋心底,要及时把苦闷和烦恼说出来。对象可以是知心好友,也可以是一只喜欢的动物,甚至自言自语也是种好办法。

  2.旅游。去海边或者青山绿水间深呼吸,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吸收负离子,人体就会感觉神清气爽,心情自然就会开朗。

  3.读书或听音乐。做一些自己喜欢又比较轻松的事情,比如翻翻书、听听音乐,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从痛苦中暂时解脱。

  4.哭喊。这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减压途径,大声哭喊后,经过剧烈波动的情绪会很快复原。但一定要到隔音设施齐全的房间,“这时候说出来的内容最真实也是最私密的,甚至可以说不经过任何思考。所以更要注意隐私保护”。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