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我总是评判别人

2011-08-20 14:16 来源:99健康网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批评的方法。但有些人对批评表现得过分热衷了。他们整天滥加评判,把别人的事作为攻击目标,最终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这种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呢?

  害怕被别人评判

  这些人给自己赋予了法官一样的至高权威,感觉自己像最后评判的天神一样不可侵犯。这种追求权威的愿望背后隐藏着下意识的恐惧。内心深处,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评判对象:“我们每个人与周围人之间都存在镜子效应。”法国精神病科医师姚兰德-甘纳可-玛亚诺贝(Yolande gannac-Mayanobe)指出:“我们对他人进行否定评判常常是对自我的映照,且主要是在个人形象方面。”

  这种潜意识的行为是一种自卫,也称作投射。由于拒绝“站到镜子的对面”去发现真相,人们就可以避免直接面对自己不堪的一面。

  完美主义的表现

  “有两种完美主义。”法国认知心理学学者让-考特欧(Jean-Cottraux)指出:“积极的完美主义者会鼓励别人不断进步,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则不断对别人提出批评。”后者总看不到事物好的方面。在他们对完美的强迫苛求中,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在使“挨批者”产生负罪感时,他们也使自己陷于永远的不满足状态。

  对父母批评的反应

  别以为不断贬低他人的人时时自我感觉良好。恰恰相反,他们对别人过于苛责,源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这种自卑的根源来自童年。

  “他们小时候受到父母的贬低,经常听到‘你什么都做不好’的指责。”让-考特欧解释说:“由于习惯了在别人批评的目光中生活,他们会把批评看作是自己存在的证明。”

  心理医师阿里亚娜-阿纳斯塔波罗(Ariane Anastassopoulos)也指出,正是出于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自卫”,有些人变成了“评判强迫症”者,并开始不断对别人展开家长式的评论。“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也会采取‘凌驾’的姿态进行评判和指责。”

  缺乏被爱护的感觉

  当父母给孩子设定了高要求,并不断对他们加以指责后,孩子的记忆就会留下对自己的负面评判,诸如“你错了”、“你不对”之类……“他们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阿里亚娜-阿纳斯塔波罗进一步指出:“他们会把这些当作理解社会的标尺。反过来,他们也会对周围人群进行同样的评判。”#p#副标题#e#

  见证:玛丽 34岁 广告策划

  “过去,我总习惯于对遇到的人作出批评,像不够聪明,不好运动,说话太多,过于依赖,不够专注,过于谨慎之类……我总能找到别人的不是。后来,我意识到问题在我身上,我要摆脱这种长期的不满状态。经过接受心理分析,我慢慢发现自己始终生活在父母严厉的、随意的批评造成的阴影中。我非常害怕面对他们的批评,因为我知道,如果他们认为我的朋友不够出色,那么,我也会马上觉得自己很无能。”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这些“法官”不会宽容任何人,包括与他们亲近的人。在他们的批评下,生活会让人失去自尊,患上“丑小鸭”综合征:“既然说我坏,那我就当个坏人吧。”

  这些“法官”当然认为自己的评判永远正确,因此周围人最好的做法是:帮助“法官”认识到,他们的评判并不总是正确。比如,可以向他们要批评的“具体证据”。不要忘记,当这些“法官”提出批评时,他们针对的实际是他们自己。就像社会学家让-伯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说的:“由于嫉妒的原因,作出否定评判比表达赞美更容易使某些人感到满足。”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了解自己的症结所在

  过度批评别人,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曾经充当了被批评的对象。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了解曾经遭遇过别人怎样的批评,因为哪些事情?是经常还是偶尔?通过了解往日的伤痕,人们会明白原因所在。

  ■ 学习向他人开放自我

  批评别人的声音像法院的最后宣判一样,阻止别人深入探询。人们在受到抨击后会产生自闭,不会产生尝试新经验的愿望。但是,生活是否愉快,首先取决于自我向外部世界的开放程度。因此,首先应该学习和别人产生“认同”的交流关系。不急于对别人下判断,多花些时间听别人诉说、进行观察。这需要努力克制自己,却可以让人多些包容心。

  ■ 承认自己会犯错误

  习惯对别人进行批评,表达了自我对于“强大”和“居于统治地位”的渴望,也反映了追求永远正确的愿望。但是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有最终话语权。承认自己有不足和缺点,反而有利于作出评判。我们应敢于评判,只是应该注意评判的责任感,也就是:论据要成熟,评语要有见地。

相关标签: 评判 状态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