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正确看透幽门菌

2009-11-11 17:03 来源:99健康网

正确看透幽门菌

  1982年,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道的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这个观点已成消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不仅医学界关注,而许多病人看了一些科普书后,忧心忡忡,常常咨询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很容易得胃癌呢?

  从世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调查发现在早期胃癌中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人们不必太紧张,因幽门螺杆菌的株种很多,不是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演变为胃癌。这与幽门螺杆菌的种株有很大关系,只有毒力很强、致癌机会高的菌株方才有可能导致胃癌。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不同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即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胃癌者胃内感染了的幽门螺杆菌并不能直接引起人体细胞DNA突变及细胞表型的转化(通俗地说:不能直接致癌,不是致癌的元凶,而是帮凶)。当幽门螺杆菌分泌的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各种致癌作用的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同时,幽门螺杆菌分泌化学物质也可以直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DNA突变的机会。

  实际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众多,但患胃癌的为数很少,这是为什么呢?除与感染的幽门螺杆菌的种类不同、细胞产生的毒力强弱各异外,并与个体的敏感性、抵抗力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出现不同的感染结果相关。除此外,在复杂的病生理过程中,宿主的遗传背景、饮食因素、营养、获得感染的年龄以及其他环境因素都可能同时起重要作用。#p#副标题#e#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走出两个误区:一、无所谓。正常人还有50%带菌者。二、十分紧张,怕癌变。

  当胃镜检出幽门螺杆菌或抽血查抗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临床上有胃痛、胃胀、泛酸、嗳气、口臭等症状;胃镜检查有浅表性、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炎症浸润现象、6个月后黏膜上皮增生、腺体萎缩、囊性变和肠化生,两年后,黏膜腺体可异常增生,如果不及时治疗逆转,极少数人会发生癌变。所以,具有上述三种现象时,应杀菌根治。如果有胃癌的家族史,更应重视治疗。如果是轻、中度的胃癌病变(萎缩性胃炎、结肠样化生、异常增生),多数经过杀菌根治都可以逆转,恢复正常。不论有无症状,都杀菌治疗,这样乱治,可引起耐药性菌株增多。

  因治疗复杂、耐药菌株多、有复发性,所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治疗。

相关标签: 胃癌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