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小孩爱摆奇怪pose且易摔倒 或是某种疾病

2015-04-09 13:06 来源:99健康网

小孩爱摆奇怪pose且易摔倒 或是某种疾病

  凯凯(化名)今年14岁,早在7岁时就开始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了,因为他经常双腿发软,跑步会摔跤,和同学嬉戏打闹的时候无缘无故地就突然双膝跪地。凯凯的爸妈一直以为孩子缺钙,正是长身体的年纪,营养跟不上就会双腿发软。之后,爸妈想各种办法给孩子补充营养。一日三餐各种讲究,保健品也吃了不少,腿软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慢慢地,凯凯不仅时常双腿发软,还经常像小鸟张开翅膀一样张开双臂,定住几秒之后又恢复正常,张开的双臂有时还会奇怪地扭动几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凯凯在故意搞怪,其实他是身不由己,自己没法控制。从7岁时开始双腿无力发软,到现在摆奇怪的pose,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日前,在朋友推荐下,他们来到某医院神经内科疑难杂症诊疗中心。该中心郭医生为凯凯完善了相关检查,排除了癫痫等疾病的可能。最终锁定了元凶——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凯凯在对症治疗后逐渐好转,双腿不发软了,也不再摆pose了。

  什么是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t Dyskinesia,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由Kertesz(1967)首先报道并命名,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以静止状态下突然随意运动诱发短暂、多变的运动异常为特征。PKD可为遗传性或散发性,有遗传家族史的病例约占60%,遗传方式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外显不全现象。致病基因定位于16p11.2-q12.1、16p11.2-q11.2和16q13-q22.1,这种基因定位的不重叠,提示PKD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PKD虽已有初步的基因定位,但迄今为止PKD的致病基因尚未知。具发病机制不明,Menkes(1995)认为PKD是介于运动障碍与癫痢之间的一类疾病,目前倾向于是—种离子通道病,认为本病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和离子通道缺陷,其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很可能与Na+通道缺陷有关。

  PKD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年龄从4个月至57岁,多在6~16岁,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4):1。发作前少数患者可有感觉先兆,如受累部位肢体发麻、发凉、发紧等。发作常由突然的动作触发,如起立、转身、迈步、举手等,也可由惊吓、恐惧、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诱发。发作时患者表现为肢体和躯干的肌张力不全、舞蹈、手足徐动、投掷样动作等多种锥体外系症状。症状可累及单肢、偏身,也可为双侧交替或同时出现,当面部和下颁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构音障碍。发作时间短暂,一般持续数秒,80%以上的病例发作持续时间短于1min,很少超过5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停止动作或减慢动作常可终止发作。发作次数不定,1年数次,1个月数次或1日数次,呈病初发作次数少,至青春期发作次数增多,再随年龄增长而发作逐渐减少或停止。

  发作可以使患者丧失活动能力,干扰其行走、学习、工作和日常活动。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发作时脑电图检查80%未见痫样放电。SPECT检查在发作时可见基底节区血流灌注增强,说明本病在阵发性发作时有基底节区功能增强现象。Bmno等在综合分析121例PKD后,提出PKD新的诊断标准为:特定的触发因素(如突然的运动),短暂的发作持续时间(<1min),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和疼痛,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起病年龄为1~20岁(有家族史的病例不受此限)。本病虽非癫痫,但绝大部分患者服用一些抗癫痫药物均能控制发作,缘于阻滞钠离子通道作用。

相关标签: 疾病 摔倒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