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惊!人体有个部位越大越要命

2015-09-25 10:10 来源:99健康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腰围过粗会使预期寿命缩短,无论男女皆是如此。研究发现,在排除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和运动等因素影响后,腰围过粗的人因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而死亡的风险升高。与那些腰围较小的人相比,腰围粗的人早亡风险更大。

  腰围是衡量一个人寿命长短的重要指标。俗话说:腰围越长,寿命越短。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近些年,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人员从1997年到2006年跟踪研究了10多万人的健康状况,被调查对象中男性4.8万人,女性5.6万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结果发现,无 论男女,无论体重如何,腰围粗的人较容易患病死亡。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医院等机构科研人员分析发现,腰围超过89厘米的女性比腰围小于71厘米的女性, 早亡风险高79%。

  据悉,腰围粗细或许与人体内脏脂肪多少直接相关,而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疾病发生。同时,腰腹部还是肾脏、胰腺、肝脏等重要器官的集中地,如果脂肪过多,就会破坏胰脏系统,加大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据《美国流行病学杂志》近期报道,腹型肥胖的男性患心脏病的概率要比其他男性高42%,而腰围肥大的女性患心脏病的概率通常比其他女性要高 44%。在已知的针对心血管疾病的8个主要危险因素中,除了超重与肥胖因素外,其他7项分别是: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体力活动不足、膳食 和营养不良以及代谢综合征。

  卫生计生委颁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此外,即使那些体重在正常范围的人,如果腰上堆积太多脂肪,也同样有较高的心脏病发作风险。久坐不动、饮食不良以及遗传因素是造成水桶腰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减腰围呢?看看以下这些建议。

  怎样快速瘦腰 4个好习惯帮你减腰围

  挺腰直身收腹

  现在你正在用怎样的姿势读这篇文章呢?是半躺在沙发上,还是斜倚在办公椅上?在每天的行立坐卧之间,人们总是喜欢最舒服的姿势,但舒服的姿势不一定等于健康,特别对于腰围正在越变越粗的人来说。长时间保持“舒服”的姿势不仅会使肚子上的肥肉越积越多,肌肉和韧带发生劳损,甚至还会影响心肺功能。而长时间保持挺腰收腹的姿势,其实也在锻炼腹部肌肉,日积月累对减少腰围非常有用。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工作半小时一定要起身走走;走路时要抬头挺胸,双眼平视,脚尖向正前方,自然迈步,步伐一定要轻快;站立时下巴稍回缩,腹部微微收紧,重心稍微向前。

  多做有氧运动

  运动分为有氧和无氧两种。虽然无氧运动能增强人的肌肉及爆发力,但其健身效果局限于塑造身形线条,总体上不如有氧运动。所以,想减腰围的人最好选择有氧运动。

  常见的有氧运动按照热量消耗排序可列为:田径、跳绳、骑自行车、慢跑、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散步。其中,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骑自行车是美国“每日健康网”推荐的4种最适合心脏的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还能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特别适合中老年人。每次有氧运动不应少于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要掌握好运动的尺度,应该让心率控制在接近而不超过“靶心率”。一般来说,“靶心率”等于170减去年龄。一旦出现明显的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等现象,就表明运动过度。

  一荤一素一菌

  合理膳食对每个想控制腰围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大家可以牢记“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黑、白”两大原则。一:每天喝一袋牛奶。二:250克至350 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六两至八两的主食。三:三份高蛋白。一份就是一两瘦肉或者一个大鸡蛋,或者二两豆腐,或者二两鱼虾,或者三两鸡和鸭,或者半两黄豆。四:四句话,即“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五:500克蔬菜和水果。还要多吃有颜色的食物。“红”:西红柿、红葡萄酒(少量) 、红辣椒等。“黄”:胡萝卜、红薯、玉米、南瓜等。“绿”:绿茶。常喝绿茶能够延年益寿,减少肿瘤,减少动脉硬化。还有绿色蔬菜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绿色越深营养就越多。“黑”:黑色食物,比如黑木耳,可以降血黏度。“白”:指燕麦片,加上豆制品和大蒜。

  爱打扫、走楼梯

  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生活井井有条,还能顺便将腰围减下来。比如爱打扫,多做些家务,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保持体形。拖地能锻炼上半身身体,擦桌子能告别上臂的赘肉,晾衣服时扭扭腰能锻炼腰部两侧肌肉,擦窗户时拉伸身体,能有效塑形,还能有针对性地做做侧弯腰运动。

  如果楼层不是很高,不妨将坐电梯改为爬楼梯。瑞士的一项研究指出,坚持12周爬楼梯锻炼,能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建议老年人上楼时可以适当爬爬楼梯,下楼时可以乘坐电梯,因为下楼的动作对膝关节影响大。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最好常备一双平底鞋,可以提高其多步行的意愿。

相关标签: 减腰围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