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无需截肢 骨感染骨缺损能实现快速根治

2016-03-09 15:54 来源:重庆日报

  3月8日,6岁的君君(化名)在三军医大西南医院复诊后,终于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走路了。君君的康复,得益于该院骨科教授谢肇为其实施了膜诱导技术结合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手术——为其感染坏死的右大腿骨接上了一段长14厘米的新骨头(人工骨),从而避免了截肢。该手术为世界首例,标志着我市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君君是贵州人,2014年9月不幸遭遇车祸,造成右大腿开放性骨折,并引发骨感染坏死。由于感染的骨头长达14厘米,按之前的治疗手段,只能截肢。

  “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截肢太残忍了。”谢肇说,跟君君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而按国际权威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出现的骨感染患者有近60万人。

  正因如此,多年来,谢肇及其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感染性骨缺损这一领域。“我们的设想是:既然骨头坏死了,我们就用新的骨头替换它。”

  但谢肇的研究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骨源有两种,一是病人自己的骨头,可骨源有限,一旦感染、缺损的骨头过多,就无计可施;二是他人的骨头,由于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必须对需要移植的骨头先行处理,这样一来,骨头的活性成分也会消失,无法与病人的骨头连接。为了解决骨头的活性问题,谢肇他们将人体内的干细胞抽出进行体外培养,先给干细胞注入营养液,让细胞分裂,再注入骨头内。“骨头就像海绵,干细胞就像塞进海绵孔里的一颗颗芝麻,赋予了骨头活性。”

  骨头的活性问题解决了,但新的这块骨头没有血管,无法供血。在反复思考后,谢肇决定创新性引入膜诱导技术,即在清除坏死骨头后,将俗称骨水泥的骨粘固剂放进坏死部分。8周后,骨水泥的周围会形成高度血管化的类骨膜组织。这些类骨膜组织里血管密度非常高,有大量的生长因子,正好解决了骨供血问题,随后,再用注入了病人干细胞的“新”骨头代替骨水泥。

  君君成为这项技术的首例受益者。2014年12月,君君接受了第一次手术,谢肇先将其坏死的14厘米骨头清除,放上骨水泥,并缝合。2015年3月进行第二次手术,类骨膜组织已形成,用注入了君君干细胞的“新”骨头替换了骨水泥,让骨头与骨膜组织紧密结合。目前,君君恢复良好。

  据介绍,该手术适用于骨感染、骨缺损患者及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并能快速、彻底地实现根治。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