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自来水如何才算“安全”?

2016-10-21 15:45 来源:山东商报

  日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发表的一项关于我国城市自来水消毒副产物的测试结果引发了关注。报告显示,多个城市水中含有健康风险很大的消毒副产物亚硝胺。在研究报告中,“致癌”的字眼引发了人们不少的忧虑。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教授表示研究有价值,炒作无意义。

  之于此事,一些基本事实无疑有待澄清。其一,此次课题组从水样中所检出的亚硝胺浓度,绝大部分都符合世卫组织的推荐标准,处于理论上的安全范畴;其二,我国的水质检测并无亚硝胺一项,而且很多发达国家也没有类似的标准,这至少说明在现阶段“亚硝胺浓度”并非评价水质的通用性、必要性指标……有鉴于此,面对自来水检出亚硝胺的结果,我们完全用不着反应过激。

  相关专家表示,“不用担心。这只是个科研,科研当然是有意义的。”这样一句模糊的回应,一时令很多人难以理解。其或许想说明的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往往只是基于特定的过程得到特定的结果。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纯学术性的、前瞻性的、描述式的,而不具备即时的“现实指导力”和“实用化功能”。也就是说,对自来水中亚硝胺含量的测试,并不必然对应着一项具体的风险预警与治理建议,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们想得太多罢了。

  针对“自来水检出致癌物”的种种讨论,其实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民的科学素养及其谈论问题的专业深度。而一个尴尬的现实在于,即便从科学原理、逻辑推演等角度出发,各方一再论证了“自来水或致癌”的荒谬性,可是不少人还是本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偏执心态,陷入了一种“受害者”的恐慌情绪之中。至此,一切几乎无解。

  “自来水中检出亚硝胺”“亚硝胺可能致癌”,倘若幼稚地将这两个结论简单叠加,无疑会得出一个无比惊悚的判断。当人们被各类有毒食物摧残久了,便无限迷恋于某种“零风险”理想化状态。但,不考虑技术上的实现难度,不考虑一系列的成本投入,这种种“诉求”显然毫无立足点可言。一个成熟的现代公民,必须习惯于从定量化的精准视角去判断所谓的“安全性”,而不是将模糊式的“致害关系”无限放大。

  精彩推荐:自来水余氯致癌?实验证明不产生致癌物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