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如何预防乙肝变为肝硬化

2010-10-27 15:54 来源:99健康网

  乙肝是我国造成肝硬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可见,如果慢性乙肝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是治疗倍加困难,因而怎么预防乙肝变为肝硬化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乙肝病毒感染者没有出现症状就不需定期接受检查吗?

  这是认识上的第一个误区,对任何疾病,早期发现、及时明确诊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肝脏疾病,医学界把肝脏称作“沉默”的脏器,因为肝细胞再生功能非常强大,代偿能力也很强,所以肝脏对损伤、特别是慢性损伤具有巨大的承受能力,相当一部分人到出现明显的疲劳、肝区胀痛以及消化道等症状时,其受累往往已相当沉重,已到不堪重负的地步。据有关病例资料统计显示,由于出现疲乏、腹胀以及肝区不适等症状在就医过程中确诊的肝硬化者只占肝硬化总患病人数的1/1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在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时才被明确诊断。据不完全估计,该患者群中,大约有近一半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肝硬化。#p#副标题#e#

  就乙肝来说,从感染乙肝病毒到发展为肝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般要10年-30年或者更长,肝硬化初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其原发肝病。患者肝功能代偿良好时可无明显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有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右季肋部或两季肋部不适或疼痛、腹胀、腹泻、皮肤瘙痒、鼻、牙龈出血以及两目干涩、视力下降、不规则发热、夜尿增多等症状。男性可见性欲减退,女性可见月经减少或提前闭经。

  及时、准确地检测病情,对接受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或感染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要早发现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一年或半年体检一次,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指标和肝脏的B超检查,若明确已感染乙肝病毒者,要3个月-半年进行1次检查。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在45岁之后,肝硬化的发病概率明显增加,必须高度重视、定期检查。

  二、已经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还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我国常见的肝硬化主要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乙肝病毒是导致肝功受损、肝硬化等很多后果的元凶。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的步骤。即使已经形成肝硬化,只要病毒DNA呈阳性,转氨酶异常,肝脏有炎症(活动性肝硬化),就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可以达到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但是必须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

  三、乙肝“小三阳”、病毒DNA阴性且肝功能在正常值范围还会发展为肝硬化吗?#p#副标题#e#

  有些患者看到化验单上转氨酶正常,就误以为肝病治好了,不再继续观察随访,这是非常有害的,但在临床上经常见到50-60岁的病人,“以往数十年身体一直健康,仅是小三阳,每年体检肝功能也始终正常,怎么一下就变成了肝硬化了呢?”临床研究也同样发现,对于乙肝“小三阳”、病毒 DNA呈阴性且转氨酶在正常范围的所谓“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活检肝脏组织检查结果表明,此类人群中半数以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变化。可以看出,乙肝 “小三阳”、病毒DNA呈阴性,且肝功能在正常值范围并不代表肝脏真的正常,只是没有出现显性临床表现罢了。

  这种隐藏的损伤为肝脏所承受并代偿,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加而人体体质的衰退,在年近中年便一下子“集中涌现”出来。感染乙肝病毒者,定期检查肝功能,观察肝功能、尤其是转氨酶指标是否有异常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判断是否已发展为肝硬化的标准。

  肝硬化是肝脏病理学诊断,在肝硬化的代偿期,肝功能检查可以完全是正常的,只有经肝脏组织活检或B超检查才能发现。而从乙肝病毒感染到发展为肝硬化又是一较为漫长阶段,因而往往易被忽视。这是由于很多人、甚至医务人员忽视了肝病的另一重要病理指标——肝纤维化,在作B超检查时可表现为“肝脏光点增粗、增强,分布欠均匀或不均匀”。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也是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在肝纤维化这一阶段进行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是防治发展为肝硬化的重要时期,不可错过。所以说,只有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才能够治愈慢性肝病,而不是仅仅关注转氨酶指标的变化。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定期的进行检查,随时了解自己的病情,以避免发生肝硬化或延缓发生肝硬化的时间,从而延长寿命。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