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关注IBD|陈烨教授谈益生菌与生活习惯管理

2024-06-14 11:46 来源:互联网

今年5月19日,全球再次迎来了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这一重要的日子旨在提高公众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认识,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国之名医、消化科学术带头人陈烨教授接受了Mayoly的邀请采访,详细讲解了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作用及患者生活习惯的管理。

"肠道与肝脏、肾脏,甚至是肺脏、情绪心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陈烨教授说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是通过肠道菌群承担机体一系列的生理功能,除了常规大众认知的消化吸收功能,肠道还是人体最 大的免疫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还有"第二大脑"之称,拥有自己独立运行的神经系统,发挥调节消化、排泄等功能;肠道还承担内分泌代谢、毒素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作用。

近些年,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假设是环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道免疫炎症反应过度亢进导致炎症病变与组织破坏。

炎症性肠病(IBD)作为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症状常包括腹痛、腹泻、体重减轻、便血等,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尽管目前IBD尚无根 治方法,但有很多手段来控制病情,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益生菌已被用于IBD的辅助治疗

提及控制病情,陈教授指出,"益生菌具有抗炎、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可作为IBD的辅助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是IBD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也是最 早对肠道菌群进行深入研究的疾病之一,相关研究揭示了IBD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具体表现为真杆菌、拟杆菌、梭菌减少,肠杆菌、梭形杆菌、肠球菌增加。益生菌作为一类活性微生物,能够在胃肠道中存活并定植于肠道黏膜,大多数隶属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属。目前益生菌已被用于IBD的辅助治疗,从抗氧化应激、促进肠黏膜修复、调节免疫、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营养代谢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肠菌不同,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例如具核梭杆菌对肠炎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而普拉梭菌则能够抑制IBD的发生。这也证实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来治疗IBD,目前最常用的手段就是FMT,该方法对于其他手段治疗无效的IBD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还能够利用粪便细菌作为生物学标志物,预测IBD患者对经典生物制剂治疗是否应答,临床医师将能更迅速地确定有效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BD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运动管理很重要

IB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饮食习惯,应避免辛辣、油腻、高纤维和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并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不同类型的IBD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饮食上有不同的建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避免高纤维食物、乳制品,而克罗恩病患者则应注意避免高脂肪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适度的规律的运动,可以提升我们整个机体的一个效能",采访中,陈烨教授特别提到了规律运动的重要性。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和骑自行车,可以帮助IBD患者增强体质,减轻压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急性发作期间不要锻炼,直到症状消退才能再次安全参与。值得注意的是,保持心情舒畅对于IBD患者尤为重要,建议患者采取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参加心理咨询、练习瑜伽和冥想,并保持良好的社交活动。

展望未来,益生菌和胃肠微生态在IBD治疗中的潜力巨大。陈教授表示,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优化益生菌的使用方法,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之际, 我们唿吁社会各界关注IBD患者,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依托大众关注,持续推动疾病管理和相关治疗方案的研究,以此帮助IBD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文章来源:互联网)

相关标签: 健康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