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似是而非的艾滋病--艾滋病恐惧症

2011-02-22 21:26 来源:99健康网

  近几年来,由于艾滋病的的知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部分人采取了正确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人没有很好地掌握好科学知识,由于恐惧感染HIV,于此而发生了心理、生理等不适症状,导致了艾滋病恐惧症。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首先发现了这类病例,并且命名为艾滋病恐惧症。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对此临床现象作出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可的是:反复多次接受血清学检测和临床评估,虽然结果阴性,但是患者一直认为自己是具有与引发艾滋病的病原——HIV相关感染症状的个体。也就是说,尽管患者不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实验室检测检查的结果阴性,却不理智地坚信患有艾滋病。宁波市传染病医院西医肝科徐长风

  我国的定义认为: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混合性神经症,核心症状表现有焦虑、疑病、恐惧、强迫、抑郁症状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也可以同时伴有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相类似的躯体症状,而通常人格是正常的,起病前常受高危行为以及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HIV相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是,患者还是反复求医,内心痛苦。

  艾滋病恐惧症会出现类似急性HIV感染期症状,如低热、纳差、乏力、盗汗等,但是大多数没有这些症状,临床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焦虑型、恐惧型、强迫型和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病情常常超过2个月。治疗主要是当患者的一些症状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时,可采取:一,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二,心理治疗。干预患者的认知错误、评估患者的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帮助患者应对发生强迫行为的情境、训练患者自我监控能力等等。通过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艾滋病恐惧症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相关标签: 盗汗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