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中医治疗哮喘如此神奇!

2009-08-06 15:03 来源:99健康网

  哮喘常引起的并发症:

  1、病人由于呼吸道免疫功能的底下,会反复感染,引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2、哮喘反复发作,气道会出现不可逆性的改变,演变成为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的部分病人会引发气胸。

  3、小孩如果长期喘的话,会影响儿童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

  4、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而重度的哮喘也会直接引起呼吸衰竭。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哮喘。

  1、西医现在对哮喘的治疗有很明确的指南,治疗哮喘的药物有:

  (1)气道炎症的控制,就是抗非特异性炎药的使用。

  (2)解除气管的阻塞,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支气管解痉药,比如β2受体的激动剂。

  (3)就是抗过敏的药物,比如酮替芬等(哮喘与过敏的关系很密切,其实是有过敏反应参与的一种炎症)。

  (4)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如顺尔宁。其他治疗办法包括:提高呼吸道整体的免疫功能,如脱敏治疗等,这是西医的一些治疗办法。

  中医治哮喘:祛除风与痰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另外,中医还有一个“喘证”。“喘症”不是指哮喘,“哮病”才是指的哮喘。喘和哮是不同的,哮是指发作性的喉中的哮鸣,喘是指呼吸困难。哮是个独立的疾病,而喘症是很多病的一个阶段。哮病跟西医哮喘的描述是很接近的。中医就认为哮病是风和痰伏阻气道而引起的。所以治疗的关键环节是祛除风与痰。

  还是分发作期和缓解期来治疗,在发作期主要是解决风和痰的问题,即是解决气道阻塞的问题;而缓解期,要治疗风和痰产生的根本。哮病在急性加重期我们就分为两大类:一是热哮、一是寒哮。现在随着对哮喘的中医治疗研究的深入,普遍认为除了分寒热之外,还要分风哮和瘀哮,这就扩大了哮喘治疗的中医证型。根据寒、热、风、瘀这四个证型来辨证治疗,也有很成熟的方子,这些方子用了几千年,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疗哮喘的方,如寒哮可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等,热哮常用定喘汤,风哮和瘀哮是现代医家经过实践总结出的证型,各个研究者也都有很成熟的方子,以上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

  哮喘缓解期,主要是驱除风和痰产生的根本,这就要调养肺、脾、肾。我们中医说,肺脾肾功能的障碍都是产生痰的原因,所以通过调养肺脾肾,使患者体内痰的产生减少。同时通过调理肺脾肾,来改善病人的身体状态,实际上也是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p#副标题#e#
  临床上哮喘发作期如何用药?

  1、轻中度哮喘的话,可以单纯的用中医,用中药,还有针灸,理疗等等,效果都特别好。

  2、比较严重的哮喘,我们肯定是要中西医结合治疗,要尽快让病人止喘,缓解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缓解期我们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借鉴了西医的抗炎治疗措施,比如吸入表面激素这些治疗,还有抗炎症介质和白三烯这些药物应用,配合一套调节身体免疫功能的中医药治疗措施,如冬病夏治的天灸,对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也非常好,有很多研究资料都显示,天灸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的症状,稳定病情,都有很好的作用。

  哮喘缓解期治疗很重要,停药有标准

  缓解期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缓解期的治疗是稳定病情、预防复发非常重要的一环,缓解期如果治疗不当,哮喘就容易反复加重,进而进一步损害肺功能,引发其他病发症或演变成其他严重的疾病。

  临床上平时给哮喘病人用针灸治疗的话,一般采取什么穴位?

  发作期可取定喘穴、鱼际、风门、大椎穴等等,这些穴位效果是挺好的,还有天突穴,止喘效果是挺快的,还可以采用腹针的办法来止喘。

  缓解期主要是调理肺脾肾,主要取肺枢穴、脾枢、肾枢、足三里等,加上取腹部的一些引气归元的穴位来调补肺脾肾,使免疫功能更加趋于正常,趋于平衡,从而减少病人的非特异性的炎症。

  对于这些哮喘患者来说,是否需要终身用药?有没有一个停药的标准?

  哮喘治疗的疗程有多长,现在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如果要停药,就要医生根据相应的指标来指导患者停药或者结束治疗,这些指标包括病人的症状、病情(比如说稳定了一年不发病)、肺功能检测的结果等等。

  中医对于哮喘患者,在缓解期也是要继续调整身体以达到平衡,如果调到身体平衡,就可以停一停药,如果停药后病人的身体状态又变差的话,那我们会建议他吃药,再继续调理,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调理。哮喘多在冬天和春天发病,所以我们有“冬病夏治”的方案,中医治病还有“夏病冬治”、“春病冬治”等方案,这些都可以应用在哮喘病人的调理,所以临床上哮喘缓解期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阶段性调理,比如说夏天调理一个阶段,冬天调理一个阶段,或者春天再加一个疗程等等,这些都是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复发及变化,这是一个中医治疗的法则,来指导病人的康复。这些法则我们应用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效果还是挺好的。

健康百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