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战胜艾滋:突破心理障碍很重要

2010-02-01 14:56 来源:99健康网

战胜艾滋:突破心理障碍很重要

  2001年7月12日,“榕树下”网站曾连载《最后的宣战——一个艾滋病感染者的手记》,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一个叫黎家明(化名)的20多岁男青年,由于有过一次轻率的放纵——在一家发廊与一名洗发女尝试第一次性体验,不久便染上艾滋病病毒。黎披露自己的经历,忏悔并警示他人,尽管有不少人对他表示同情,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表示出另一种态度。最为极端的是,有的网站出现了这样的贴子,“让他死吧!”接着有人说,“应该快点死”。更多的人表示,“我们为什么要同情一个嫖客?”在对这种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基调亦说艾滋病主要是由于吸毒、嫖娼、性生活不检点造成的,凡此种种,必然给人们造成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只有生活作风不好、道德败坏、堕落和干坏事的人才会患艾滋病或被这种病毒感染。

  姑且不论高耀洁、桂希恩大夫为代表的一些专业人员得出的结论——我国目前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部分是由血液传染的事实是否真实,即使因生活放纵和吸毒而染上艾滋病病毒,这样的人已经受到惩罚,而且知道忏悔并希望他人引以为鉴,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同情?西方伦理认为,罪人悔过,上帝也会欢迎;东方伦理承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二者可谓殊途同归,何况黎家明并没有犯罪。#p#副标题#e#

  一位因使用血液制品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曾无比痛苦和悲哀地说,“连家人和亲戚都不相信我,那目光和神情无疑是在说,我是在外面拈花惹草才患这种病。其实,我可以以我的生命和人格担保,除了妻子,我从未做过那种事。可是我的一个亲戚却说,‘你丢尽了我们的脸,干脆去死算了!’既然连亲人都不信任我,我干吗不……”桂希恩大夫说,在实际防治中,他已见到这种情况发生。

  实际上,艾滋病并不只是性传播一个渠道,然而,国内老百姓对此最形象的称呼是“脏病”,或者称“那病”。

  由于传统道德意识比较深厚,人们不是“谈艾色变”,而是“谈性色变”,这就为防治艾滋病添加了人为屏障。高耀洁说,她把所著《艾滋病与性病防治》一文送给一位在某银行当处长的老同学看,谁知她竟鄙夷地说,“我能看你这种书?你这是啥书?肮脏死了!”随后把书扔在沙发上走了。高耀洁说,较有文化的人对艾滋病都有这样的认识和误解,就更不能苛求大众对艾滋病不恐惧、不鄙夷、不歧视了。#p#副标题#e#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歧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桂希恩教授从2001年5月起,就一直接待上门求医求助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并同桌吃饭,她说,与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共同生活、共同吃饭不会传染,这是基本常识。而高耀洁大夫早在2000年夏天就开始接待上门求医的病人,也让他们在家里做客吃饭,为此曾引起家人不满。但是,高耀洁坚持说,即使患者唾液里有艾滋病毒,也达不到传染的量,而且胃酸还能杀死病毒。

  如果在对艾滋病的问题上转变观念,那么,无论是谁不幸染上,都可以认为只是因血液或医源性方式,如手术或自我保护不够?如在性生活时?而感染——正如所有诉讼案件,在没有证据证明有罪之前,罪犯的罪名就不成立,患者和感染者不受歧视,艾滋病的监控和防治就可能更为容易,人类征服艾滋病的步伐也会大大加快。

相关标签: 宣传
健康百科 更多